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十分必要,也十分緊迫。大家知道這些年在中央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下,農業的發展,糧食十二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加快,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發展中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一方面帶有周期性,另一方面也帶有結構性。從農業的情況來看,結構性的矛盾更突出一點。所以,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推動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我覺得農業上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一是農產品的供給如何有效地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變化,這必須要清楚,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需求,這不是為生產而生產,而是要滿足需要。而這種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地變化,應該說,從總量上,從量上,我們已經成功地解決了。但是從結構上來看,有的產品還產不出需,比如大豆。從市場需求來看,大豆進口占65-70%,看怎么折算,這個缺口,短缺。有的品種又相對過剩,相對過剩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有加工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有競爭力不強的問題,也有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的問題。總之,像玉米這樣的產品,現在從市場需求來看是多了點,庫存是高了點。在高企的糧食庫存當中,玉米占的比重比較高。從其他品種來看,也或多或少存在結構性的問題,不僅是量的問題,結構的問題,品質也是問題。現在社會發展當中,把品質問題擺在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所以,不能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的需求。這幾年調結構,蔬菜、水果發展特別快,我非常擔心,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擴張下去,會有問題,從量上來看已經多了。糧食大體增長一億,肉類不要超過3%,蔬菜和菜籃子產品不要超過3%,超過3%就會出現價格下來。所以,這個問題很突出。這個問題的突出,不是體現在我們消費者上,是體現在我們身體者上,我們忙活半年,老百姓掙不了錢,農民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最后收入大跌,蔬菜爛在地里,水果爛在果園里,誰都心疼。總書記講以人民為中心,不能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這就是問題。
二是農產品的供給如何有效來提升農業的生產經營效果或者收益。我們現在已經和國際的市場融為一體了,由于我們在入關的時候有承諾,有保護的手段,在一體化的情況下守住原有底線就不錯了,你還想往前跨一步,不現實。談判非常的難,對方要價非常的高,這就是現實。由于我們資源條件、產業體系和發達的農業強國比還有差距,我們的產品不具備國際的要求。有些人算過賬,2010年以來,國內小麥的現貨價比國際的現貨價高出了一千元,玉米是千把塊錢,稻谷也是千把塊錢,所以我不太贊同用依存度來說,過去的依存度和現在的依存度完全是兩碼事,不能這樣說。依存度是什么概念?你沒有這個能力就滿足不了需求,我們不是在量上的需求,不是這個概念。所以,我們說進口,簡單用進口的數量比喻來說我們自己的下降了,這是不科學的。我們的能力在。它實際上是貿易的比較關系,是價格的競爭關系,并不是我們的產出達不到。現在對依存度的概念要有新的理解。在這個方面,我們輸,今后就輸在效益上,這個問題不解決了,就難以維持了。所以,農業的問題又直接和農民的問題關聯著,小農的生計怎么辦。所以,這些問題不改革不行。
三是農產品的供給融合有效緩解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剛才尹部長已經深刻闡明這個問題,再不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再不走循環和可持續的道路,那就不容易的,所以在這些問題上,要把它解決好,我認為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劑良藥。這些事不是簡單的去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確定的供給側改革,我們拿這個大帽子來套農業,不是的,完全符合農業的需求。農業也必須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我的第一個看法。
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抓重點。叫了半天要干活,到底怎么做呢?我想從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去庫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做了安排和部署,主要是通過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來加快消化與運營,重點是運營。在這個方面潛力還不夠,現在農產品的加工業算了一筆賬,加工產值和農業產值的比例是2.2:1,歐美是1:3以上,我們現在是農產品的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但不是一個加工大國,在這方面潛力非常大。通過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來消化掉一部分東西,這是我們要做的,特別是主產區。我前幾天到湖北,特別是在市縣這一級,農產品的加工業已經不是三分天下,有的是半畝江山了,之所以GDP還保持8%以上,和它的產業結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里正在抓緊研究草擬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文件,這是一個。
二是降成本,對農業來講尤為重要,要通過規模經營的發展,通過社會化服務的普遍推行,通過接肥、接藥、接種技術的實施把農業生產的成本降下來,不僅物資成本要降,我看地價也要降,現在租地價格高得嚇人,很可怕,我講過幾次,只要租賃價格超過500、600,肯定不會種糧的。如果租地價格超過一千,只能搞設施農業。如果再高,設施都不行,就嚴重地非糧化、非農化,如果我們的的土地流轉政策最后導致的是生產能力的下降這個政策就失敗了,改革是要解放發展生產力,最后糧食誰都不種,還搞農業,實事求是來講,我是不贊同,簡單地靠地去發財的,還是要把老百姓引導到發展產業上來,這才是本,不能讓他去當市民階層,允許他有這份財產的收入,但是政策的落腳點還是應該發展生產,這是根本。要不然怎么辦,怎樣完成你的職責使命。這是一個,要降成本。
三是統管理。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農業增產設施要加強,要大規模的開展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同時,要抓緊一些緊缺產品的生產,部里現在盯著三個事情在研究,一個是大豆,一個是奶業的問題,一個是玉米的問題,玉米主要是怎樣把量控制住,更好適應市場的要求。奶主要是提高它的品質,提高質量。大豆主要來彌補解決不足的問題。我想了一下,這三個品種,實際上路數、套數,解決方向是一樣的,大豆最根本的是要解決科技創新的問題,拿出一個好的品種來。我們現在的品種,實事求是來講,和國際上是沒有什么競爭的。第二,解決奶業的問題是需要管理創新,監管的制度,各方面的流程。玉米的問題要政策的問題,現在不是減壓的問題,是怎樣把你的政策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我們嚷嚷半天減一千萬畝、二萬畝,實事求是來講,天知道。如果有適當的政策,自然而然少不了。
四是調結構。剛才尹部長講了幾個區域怎樣的調法,種植業很明確,怎樣把玉米的量降下去,對畜牧業重點是要解決南方水網地區的養殖密度要減下來。那一年上海黃浦江漂死豬,說白了,就是養殖密度太大,水體污染嚴重。所以,今年把畜牧業水網地區的推進,漁業,無庫區要壓下來,這樣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對高品質以及人們對環境的保護,以保證今后可持續。我們任務非常的艱巨。
五是政促融合,主要是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國務院專門發了一個出臺意見,我們要很好地貫徹,結構性調整,我要特別講到鄉村旅游的問題,可以做一篇很大的文章。供給群眾人們的需要,現在城里堵得一塌糊涂,空氣這么污染,希望到這些地方轉轉和看看,把農村搞好,把鄉村治理好,把特色產業發展好,自然而然這個產業就形成了。所以,一定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人們的需求,從農業出發,來找新的亮點。這是第三個問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重點,要有著力點。(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