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農業生產幾乎沒有農業機械,牛、馬、騾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豬糞是主要農作物肥料,豬肉和雞蛋是珍稀營養品和保健品。
畜牧業非常落后,畜牧獸醫技術人員非常稀少,為了加強動物防疫工作和檢疫工作,推動畜牧業生產,自公私合營開始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基層鄉鎮獸醫工作的主力是農民身份人員,各地也沒有規范的稱呼,有的叫赤腳獸醫,有的叫社來社去人員,有的叫合同工、臨時工等等,招收手續也不完備,大多數是經過簡單培訓后就上崗工作,但是基本是全天候在鄉鎮獸醫站工作,從事區域內的防疫,檢疫和動物診療以及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基本脫離農村勞動。改革開放以后,基層畜牧獸醫站幾收幾放,有時下放鄉鎮,有時上收縣里,有時還推向市場承包經營,原來的人員也有的轉為正式工,有的回到村里務農,有的繼續在站上作為臨時工作人員。
目前,這部分人員年齡大的80多歲了,年齡小的不到60歲,但歷史上確實是為了畜牧業生產發展、畜牧獸醫執法和公共服務做過較長時間的貢獻。近年來各地經常出現這類人員上訪,要求解決養老問題,特別是在國家出臺赤腳醫生和民辦教師有關政策以后,上訪有明顯的上升,有的已經形成了群體上訪,一個縣里形成上百人的群體上訪人員,個別的地區還形成了以市為單位的群體上訪。
這部分人員數量目前沒有確切統計,以山東為例,一個鄉鎮十余人到三五人不等,大縣100多人,小縣幾十人,估計全省總數一到二萬人。
解決的政策建議:借鑒原民辦教師有關補貼政策和標準,每工作一年每月給于20元的補貼,資金渠道和民辦教師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