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2014年開始出臺禁養政策,農村養殖業就一直處在風口浪尖。據統計,截止目前,全國各地禁養區已達到4.9萬個,關閉或搬遷的養殖場累計達21.3萬個。
禁養政策原本的出發點是農村生態保護,但在部分農村地區卻演變成暴力驅逐養殖戶,讓創業農民雪上加霜。
而在2018年,養殖戶面臨的挑戰還有環保稅(2018年1月1日起實施),以及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如國內市場美國農產品越來越多)。
對于養殖戶來說,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突出重圍,就必須看準整體趨勢。
一
隨著散戶的生產空間變小,巨頭養殖企業的優勢會進一步突顯。養殖企業在人力、物力、技術,以及抗風險方面的優勢,都是散戶無可比擬的,而且由于生態、環保各方面達標,國家還會重點補貼符合政策方向的農企,進一步拉開與中小養殖場的差距。
二
在農企的優勢越來越明顯的背景下,散戶想要在養殖業分一杯羹,走合作社路線幾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成立合作社利于資源整合,打通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環節;還方便與龍頭企業合作,統一購苗、供料、防疫,節約大量成本;同時也便于申請國家補貼。
三
除了上面兩條路線之外,還有一些養殖者會在未來脫穎而出,盡管他們的經營規模不一定大,但要么在生態養殖方面特別有心得,要么在特種養殖方面有核心競爭力。
因為未來的農產品消費市場越來越注重生態健康,以及消費精細化、特色化,而且國家對這兩方面也是重點補貼的,比如“一縣一特”補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