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思旸鎮盤街村肉味鮮美的“寧鄉豬”成了當地的“聚寶盆”,盤街村村干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依托于“千企幫千村”的力量,鼓勵當地村民進行生豬養豬,打造“寧鄉豬”品牌特色產業,許多村民因為“寧鄉豬”這一生豬品種的成功養豬,鼓起了錢袋子。
“3號圈的待產母豬還有5天就要產豬崽了,這幾天氣溫下降,多墊一點稻草,有什么事及時和技術員聯系。”1月22日,思旸鎮盤街村支部書記邊興鵬一邊查看每個圈舍,記錄豬舍內豬的情況,一邊叮囑身邊的飼養員注意事項。
邊書記手中的本子記得密密麻麻的,上面記錄著養殖場內每一頭豬的情況和變化。于他而言,養殖場不僅僅是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途徑,更是符合村實際、能夠打出品牌的特色產業。
2016年,盤街村借助“千企幫千村”的幫扶力量,在嘉華山莊的帶動下,發展寧鄉豬養殖。由嘉華山莊免費發放寧鄉豬崽給貧困戶,負責解決他們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且保底收購豬崽及豬肉。
剛開始,不少貧困戶持觀望狀態,認為寧鄉豬生長慢、個頭小,養起來不劃算,都不愿意養殖。在村兩委不斷到組入戶勸說下,終于,22戶貧困戶同意參與養殖。經過8個月,前期投入的豬都下豬崽了,嘉華山莊到貧困戶家中收購豬崽,以每斤17元全部收購,增加了貧困戶的養殖信心。
貧困戶們看到市場供不應求,紛紛加入進來,從最初的22戶養殖50頭,到現在的214戶養殖2000余頭,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寧鄉豬”品牌效應也慢慢凸顯出來,成為盤街村的一大特色產業。
“寧鄉豬的肉質和市場上的豬肉味道大不一樣,它肉質軟糯、肉味鮮美,由于長期放養,進行生態養殖,使其脂肪含量低,還可以有效防止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生。”介紹起寧鄉豬的特點,盤街村貧困戶楊西祥一點不含糊。
楊西祥今年42歲,是村里的貧困戶,由于長期患病,不能做重活,還有一對兒女讀書,生活的重擔壓在妻子身上,楊西祥整日愁眉苦臉,不與人交往。村里鼓勵貧困戶養殖寧鄉豬,楊西祥抱著試試的心態參與了,他先試養了2頭,8月后,兩頭豬下了17頭豬崽,除去成本賺了8000元,給楊西祥很大的信心,于是,他決定擴大養殖規模,把外出務工的妻子也叫了回來,建立200平方的養殖場,最多的時候,他養了60余頭,2017年他賣出第一批成品豬,凈賺7萬余元。
不僅如此,楊西祥還帶動身邊的貧困戶共同養殖,利用“十戶一體”抱團發展的方式,繼續擴大規模。村里的人都說老楊自從發展寧鄉豬養殖,就像變了一個人,話多了人也開朗了,他自己總結了一套養殖方式,成了養殖寧鄉豬的專家。
為使寧鄉豬養殖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盤街村合作社準備建立養殖場,發展寧鄉豬養殖,主打“生態”、“綠色”品牌,并以300元一畝流轉土地,圈舍建設占地規模達200余畝,共有106個圈舍,可養殖寧鄉豬2000余頭,為8個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村合作社把貧困戶集中起來,變散養為集中養殖,抱團發展減少貧困戶的養殖風險。
目前,盤街村合作社加個體貧困戶養殖規模達3100余頭,合作社以17元/斤從貧困戶手中收購毛豬,以23元/斤銷售,中間產生的利潤進行分紅,按“6:2:1:1”的模式,貧困戶占利潤的60%,其他的比例作為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資金。此外,寧鄉豬養殖慢慢形成“訂單農業”,按市場需求出欄成品豬,有效規避風險。
下步,該村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把做好一個產業,帶動一方村民脫貧致富當成村兩委對村民的最誠摯地承諾,實現“產業興旺”,以產業帶動發展,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