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隴南市以培育富民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調整產業結構,踐行綠色發展,推進提質增效,加快科技創新,吹響了農牧業快速發展的號角。
搶抓機遇 真抓實干
農牧業各項產值穩步提升
隴南是甘肅省唯一屬于長江水系并擁有亞熱帶氣候的地區,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寶貝的復雜地帶”,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十分明顯,武都花椒、成縣核桃、宕昌中藥材、文縣茶葉、康縣木耳、武都油橄欖等品質優良,市場認可度高,在增加群眾收入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隴南立足資源優勢,搶抓政策機遇,以深化實施“433”發展戰略為指引,
快速推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農牧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2017年,全市上下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任務,以特色產業為突破口,深抓農民人均收入和農業增加值兩項目標任務,挖掘特色種養業增收潛力,多策并舉,逐步解決瓶頸制約,不斷拓寬增收空間,農牧業各項產值穩步提升,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夯實了根基。
———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6562元,增長12%,農業增加值78.3億元,增長5.5%。
———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在多次發生干旱、低溫凍害、冰雹和遭受“8·7”暴洪泥石流災害的情況下,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加大防災減災抗災力度,減輕了災害損失,確保了全年糧食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達到107.55萬噸,超額完成98萬噸的目標任務。
“以前家里種小麥、土豆,一年下來收入只有幾千元;后來開始種藥材,一年收入四五萬元。加入合作社以后,中藥材種植有了規模,形成了產業,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每年每戶收入十萬元左右。”宕昌縣哈達鋪鎮召藏村村民張選英告訴筆者。這幾年她家靠種植藥材,家里蓋起了三層樓房,一家人也從山上的土坯房搬到了山下。
近年來,隴南市立足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的市情,將產業與脫貧相結合,把培育富民產業和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精準扶貧的首要任務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盤活土地資源、增加貧困戶收入的重要手段。2017年新發展農業特色產業42萬畝,其中深度貧困地區21.5萬畝,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3000元。
產業脫貧合作社帶貧
富民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抓住產業這個擺脫“窮帽子”的關鍵,以合作社帶貧為有力抓手,在向貧困發起最后攻堅戰的道路上,一塊塊底子薄、條件差、難度大的“硬骨頭”被逐一啃下。
通過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興起。據統計,2017年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12319家,比2016年底增加4651家,增長60%。136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建立合作社3381個,貧困村合作社覆蓋率達到100%;1320個村擁有集體經濟,占建檔立卡貧困村的96.7%;有94975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貧困戶入社率84.1%。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促進我市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
武都區康瑞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杜桂英介紹,2016年,合作社在玉皇鄉院子灣村建立養殖基地和千畝黃芪基地,與貧困戶達成協議,合作社負責提供黃芪幼苗、肥料和種植技術,貧困戶提供土地。收獲時,合作社以高于市場5%到10%的價格收購黃芪。
院子灣村農民趙三徐家的12畝地全部種植黃芪,每年收入超過4萬元。如今,越來越多像趙三徐一樣的農民,通過加入合作社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合作社帶動的貧困戶超過140戶,戶均增收2000多元,其中56戶已脫貧。
數據顯示,全市農牧產業新增基地面積9.88萬畝,基地面積累計達到434.81萬畝;出欄牛、羊、豬、雞1016.32萬頭(只);農產品總產量達到367.02萬噸,同比增長2.2%。全市農牧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107.33億元,增加3.19億元,增長3.06%。
科學引領 技術帶動
農牧業實現精細化管理
近年來,隴南市農牧局把農業科技培訓作為推廣農業實用技術的重要手段來抓,通過舉辦科技培訓班、派駐科技特派員、送科技下鄉、開展現場咨詢、實地操作演練、實物展示等方式,積極開展科技培訓,提高科技普及率。大力開展旱作農業、設施蔬菜、果樹修剪、中蜂新法養殖、生態雞放養、動物防疫等培訓工作。
“聽了專家的講解,種植技術有了提升,產量高了,種的糧食和蔬菜不僅夠自己吃,還有多余的可以賣些錢補貼家用。”經過培訓的村民這樣說。
2017年6月26日,隴南市養蜂技術培訓基地暨隴南市中華蜜蜂專家大院在徽縣虞關鄉建成投用。2017年,組織了4期10-15天的培訓班,系統培訓養蜂大戶和合作社技術骨干122人,取得了良好的培訓效果,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為我市蜂產業發展培養了一批中堅力量。
“目前,共開展各類培訓1289期次,培訓人員14.58萬人(次),發放技術培訓資料23.89萬份。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項目實施,對縣鄉畜牧獸醫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共培訓人員2.36萬人(次)。”市農牧局黨組書記、局長趙亞軍告訴筆者。
通過各類農牧業技術培訓,培養了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農牧業科技人才,有效提高了農民群眾科技素質和從事特色產業的水平,促進了生產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如今的隴南大地,處處生機盎然。田野里,林林總總的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喜人;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滿載綠色的希望;園區內,一家家涉農企業產銷兩旺……織就出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如詩畫卷。
創優品牌 借力網絡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
2017年10月在我市舉辦的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上,隴南產業館展出的隴南優質農特產品備受國內外賓客青睞,借力西交會,“隴字招牌”叫得更加響亮。
值得一提的是,熱播電視劇《羋月傳》中的“武都崖蜜”讓更多的目光投向隴南。
2017年12月25日,“武都崖蜜”成功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對全市9縣區140個鄉鎮近萬戶的土蜂養殖地域范圍實施國家強制性技術規范,以保障“武都崖蜜”特色品質,促進全市蜂業發展,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隴南優質農產品再次獲得矚目。
禮縣永興鎮捷地村90后小伙趙骎,2015年底從部隊復員后,便萌生了在網上售賣蘋果的想法。經過精心策劃和運營,趙骎的“禮縣蘋果百捷果蔬”網店銷量大增,銷售總額已突破250萬元。今天的隴南,和趙骎一樣借力電商銷售農產品的新型農民大有人在。
“互聯網+農業”模式是隴南發展農牧產業的一種有效途徑,伴著農村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發展,山大溝深的隴南創新模式,不斷探索開創強農富農新局面,成功實現彎道超車,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隴南市網店1.2萬多家,2017年“雙十一”,隴南農特產品線上銷售額2449.69萬元,同比增長67%,其中禮縣以蘋果為主的1400多家網店銷售額突破442萬元,禮縣良源果業電商銷售額達231萬元,禮縣蘋果在全國832個國貧縣網絡零售榜中位居第二。
通過電商平臺,隴南特色農產品成功實現消費者、產品與市場的對接,一個個綠色、生態、有機的農產品正成為市場、消費者的“寵兒”。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發展盛。如今,從蘋果的香飄四海,到中藥材的美名傳揚,再到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的不斷發展,使隴南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