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基于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我們總結出7條將對2018養豬業產生較遠影響的政策和要求。
1、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是主線
從2015年開始,中央就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在本次會議上,供給側改革被放在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三條,依然十分重要。對養豬業來說,一場主動與被動并行的供給側改革路線正在進行。
對于養豬人來說,供給側改革要從環保和生產效率等方面進行,從環保來說,要走資源化利用之路;從生產效率來說,要提升養豬業的勞動生產率、飼料轉化率、母豬生產力、自動化和現代化管理水平等,還有一點很重要,要提供更為優質安全的豬肉,提升現有豬肉的溢價能力,目前眾多養豬企業、飼料企業都開始在品牌豬肉上進行布局。
2、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契合規模化養殖趨勢
在本次會議上,明確要求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對于養豬業來說,土地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大問題,未來養殖用地將更為緊張,而土地流轉政策有望破解這一難題。對于規模豬場來說,依靠資金和政策支持,才有獲批養殖用地的可能;而對于中小豬場來說,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現狀,恐怕只能回歸合作社等生產方式,顯然,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契合了規?;B殖的趨勢。
3、精準扶貧為企業擴張提供土壤
2015年,習近平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貧困人口的如期脫貧,并把產業扶貧作為扶貧的主要措施。本次會議上,提出要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當政府的扶貧需求和養豬企業的擴張計劃一拍即合,養豬扶貧的企業自然越來越多。
從2017年來看,基本每一個企業擴張計劃書都會寫上“精準扶貧”的目標,這樣做的好處自然有很多,一是能解決最短缺的土地緊缺問題;二是能獲得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三是能依靠貧困地區的廉價勞動力,解決人員招聘難的問題;四是利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在貧困地區實現其快速擴張。
對養殖戶來說,也可以考慮以扶貧的方式走出去,前提是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
4、農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進口肉數量將受到控制
針對近年來屢被吐槽的進口豬肉,在本次會議上,明確提出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自古“豬糧安天下”的豬肉安全自然也不例外。
從2017年開始,進口豬肉的數量已有明顯的下滑走勢,2017年前11個月累計進口豬肉數量110.5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6.6%。而從多次權威部門的表態中,都很明確的提出控制進口肉數量,如在去年農業部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中,提出到2025年,豬肉進口量為90萬噸,再加上國內外豬肉價差正在減小,我們預計2018年進口豬肉很可能呈現繼續遞減的趨勢。
5、堅持綠色生態為導向,養豬環保壓力不減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第六條要求中,提出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很明顯,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是養豬業的必由之路。
2018年,環保禁養的時間節點已過,但第二輪環保普查又將開始,環保養豬趨勢不可避免。比如湖南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曾在去年年底召開的2017中國生豬健康養殖新技術高峰論壇上表示,雖然禁養區拆搬遷已經過了倒計時,留下來的豬場三年必須全部治理完畢,但是目前配套設施到位率不到50%,因此環保要求只會越來越高,環保風暴肯定不會是一陣風,養殖戶一定要積極面對。
6、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本次會議要求以糧改飼為重點推進方向,將糧改飼面積擴大到1500萬畝,并且繼續推動玉米調減,對于養殖戶來說,這里有兩個信息值得關注。
一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還將繼續,由于需求沒有明顯的增加,因此庫存壓力依然較大,玉米價格將繼續維持低位運行。
第二從生豬收儲制度來說,早早2015年發布的《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就強化了宏觀方面的調控,并且將生豬生產盈虧平衡點從6∶1調低到5.5∶1至5.8∶1,這是首次采用區間設置,很明顯,政府希望把價格杠桿更多地交給市場。從長遠來說,這對養豬業是利好。
7、生豬補貼政策將繼續調整
生豬補貼被不少詬病,但是在本次會議上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
很明顯,生豬補貼金額和數量還會繼續增加,但是補貼對象將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一身從普惠性向定向性轉變,像幾年前的能繁母豬補貼估計不可能再出現了;二是向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上傾斜,比如2017年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重點縣,每個縣平均可獲3650萬元資金支持;第三是向規?;瘍A斜,加快規?;M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