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5365頭,2014年9556頭,2015年4442頭,2016年5746頭。
在行情上漲以及種豬供應不足的雙重壓力下,進口數量走出了過去3年的低谷。2017年共進口種豬10527頭,創近年新高。
美系、加系和法系三分天下
經過日常收集積累及各方求證,2017年進口種豬在進口國別方面,美國占47%(含PIC18.6%),法國占36%,加拿大占15%,丹麥占2%。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美國種豬一改過去3年的萎靡,重新占據了將近一半的進口份額。
由于PIC通常不被認為“美系種豬”,扣除這部分份額后美國種豬占了將近1/3的市場份額。而法國種豬也出現上揚,占有了超過1/3的市場份額。結合幾年來的變化,種豬進口市場基本呈現出美系、加系和法系三分天下的格局。
供種公司的份額分布逐漸出現集中化的現象。除美國為代理公司進口(不含PIC)外,丹麥為丹育國際、加拿大多為加裕,而法國多為AXIOM。
曾祖代種豬進口曾連續兩年折半
以未來3000萬頭能繁母豬存欄計,按照正常繁殖效率,全國會有100萬頭的純種豬市場空間,按每年淘汰30%計算,每年需要更換的二元雜母豬將接近1000萬頭。國內種豬市場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由于我國育種水平的相對落后,不得不進口國外優質種豬。2008-2009年,很多資本涌入養豬業。養豬業的發展擴大了進口種豬市場。這直接體現在2011-2013年期間,中國每年進口數量突破萬頭。隨后市場變化,一度炙手可熱的進口種豬市場兩次降溫,2015年全年進口曾祖代種豬共計4442頭,相比2014年8659頭、2013年1.73萬頭的進口量,歷經兩輪減半。
每年下跌原因都不同。2014年二元種豬行情糟糕,價格跌入“1000元”關口,倒逼養豬人采取務實態度,當年進口量不再過萬。而2015整年相對豬價較為理想,二元種豬價格回升至1700元/頭價位,但曾祖代種豬進口量反而繼續減半。行業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養豬業結構性調整的開始,一方面進口種豬血統結構調整,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可以提供優秀種豬的企業不斷增多,養戶也許可以不再迷信進口豬了。
法系、加系強勢崛起
養殖結構的調整影響著種豬市場需求的變化。數量上,從2016年到現在,種豬市場普遍火爆,中國養豬企業從國外進口的曾祖代種豬也從2015年的4442頭,增長為2016年的5746頭。中國種豬市場需求還很大,前兩年進口種豬數量持續低迷以及原種豬到了更新階段,2017年進口種豬數量較2016年翻番,達到了10527頭。
從進口豬的品系傾向上,繼美系、丹系各領風騷之后,近兩年來,加系和法系強勢崛起。2015年,中國進口法系豬2542頭,占總數的57%。2016年,中國進口加系豬3738頭,占全國進口總數的65%。
美系、丹系在中國種豬業建立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前兩年在進口曾祖代豬方面卻表現平平,有種豬從業者向記者分析:美系豬骨頭大、皮膚粗糙,相比其他品系顯得“不好看”,丹系豬有太湖豬基因,生得多、初生重小,在中國的養殖環境里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在選擇更多元的現在,種豬市場的取向變化是正常現象。
另外,以前精肉多、體型好的豬風靡養豬業,現在卻傾向于高產、體型大的豬,能長到270-280斤重的豬最受市場歡迎。
近兩年的加系、法系風頭正勁,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生豬市場的需求變化,從崇尚單一性狀,發展為對整體性能和效益的追求。與此同時,大型公豬站,凍精技術也在風起云涌地發展起來,為中國豬業這個龐大的基因市場增添了新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