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新增貸款逾8000億元,CPI指數據傳可能超過7%,在這樣的背景下讓貨幣當局暫時放棄從緊政策,這豈不是十分荒唐?
可為什么不呢?美國已經這樣做了,歐盟在猶豫了很長時間之后,也不再考慮加息,甚至可能會減息。而在某些方面,中國并不十分特殊。對于中國來說,如果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其負面因素可能要比單純的通脹威脅令人害怕得多。
中國經濟遭遇多重不可抗力
突如其來的冰雪災害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似乎難以整體評估,但有幾點似乎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將再次強化通貨膨脹的印象和預期,二是一季度經濟增長肯定受到影響。同樣,冰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數據將使政府部門和經濟學家更加難以解讀。
只有在極端天氣情況之下,才會出現50元一盒的方便面,才會出現30元一斤的青菜,但無論如何,這樣的數據將會出現在一季度的統計數據中,也會計入到一季度的CPI指數中。當然,這并不十分可怕,因為很多人知道,這樣的情況只是短暫的,情況很快就會變得更好一些,但可怕的是,針對這些數據的貨幣政策隨即也可能會出臺,這樣一來,被誤導的不僅是居民的預期,更有金融決策人士的思維,這將是壞情況出現時的最壞。
不僅如此,輸入性的通貨膨脹也在無時無刻地困擾著我們,中國老百姓耿耿于懷的糧食價格上漲在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可以說,美國是中國糧食價格上漲的源頭。從2006年開始,首先是小麥,然后是玉米,最近的則是大豆系列,這種上漲席卷全球,大小國家,概莫能外。將這種輸入性的通脹因素歸之于經濟不可抗力,應該可以接受。
貨幣緊縮能否促成母豬頻繁交配?
糧食價格的攀升是在糧食產量全面豐收的情況下實現的。而豬肉價格上漲的情形卻正好相反。其價格的上漲源于存欄數目的大幅減小,為什么會減小?起因就是兩年前喂豬不賺錢,甚至是虧錢的,不賺錢的原因主要是價格過低。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政策導致農業勞動力價格開始攀升,所以農民更加不愿意養豬,可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了豬肉價格的上升,成本的上升同時也抑制了產量的增加。于是財政性的措施開始大量啟用,以刺激豬肉的生產,如為母豬上生育保險,獎勵新增存欄生豬等等,商務系統官員甚至全國督促母豬頻繁交配育種,這些措施當然有效。
但是貨幣政策能否幫上忙?當然不能,但我們看到的現象是,貨幣政策制定者似乎已經將物價上漲當成了貨幣政策走向的主要指標,這就是筆夫難以理解的地方。既然大家都公認,CPI的大幅攀升是由于食品價格引起的,而食品價格上升則是由國際市場價格上升、農村勞動力價格上升等因素共同上升而引起的,那么,當這些因素促使CPI出現異常時,在貨幣政策上大動干戈又有何益?在筆夫看來,那無異于堂·吉訶德斗風車而已。
有一點倒是值得金融當局警惕,那就是春節前后的這場大冰災,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可能是一次未動用貨幣政策的小小的硬著陸。在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大面積電力中斷、煤炭緊缺、交通癱瘓,其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已經起到了宏觀緊縮需要三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及時地、認真地評估其影響是十分必要的。至于我們所看到的1月份新增貸款8000億元的數據,這恐怕是自己編一個鬼故事來嚇唬自己的事情,為什么?道理大家都明白,8000億元是因為去年四季度被擱置下來的項目在1月份集中放行,如果針對這種人為堆積出來的數據再出臺新的緊縮措施,其思維方式與貨幣政策調控母豬繁殖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
貨幣政策臨時性轉向有先例
受次貸危機的沖擊,去年9月18日,美聯儲果斷終止了自2004年以來的加息進程,連續大幅度減息,這實際上是臨時終止了美聯儲對抗通貨膨脹的努力,轉而將貨幣政策目標轉向防止經濟出現衰退,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美國經濟,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的威脅同時存在,而通脹的威脅更加現實和迫切。
可為什么美國政府會愿意放棄治理通脹而轉向防止衰退?首先當然是次貸危機的沖擊非常之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承受水平,美聯儲權衡利弊取其重,決定開始反向操作。第二點是美國政府在貨幣政策上歷來以保經濟增長作為首要任務,當其它的目標與之沖突時首先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同樣的事例發生在1987年股災發生后,美聯儲果斷終止了正在進行的加息過程,連續大幅減息達80個基點,一年后當危機緩解后方重新開始加息程序。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于可能的經濟衰退的警惕性高于任何其它的經濟層面,經濟增長是首要目標,通脹管理服從于經濟增長目標。
在美國次貸危機向經濟領域廣泛蔓延之時,國際油價也同時沖上了100美元,美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并未緩解,但美國政府不僅連續大幅降息,而且還推出了1500億美元的退稅計劃,以刺激經濟增長。中國目前的情況與美國經濟本質決然不同,但是在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上,中國可以適當借鑒一下美國的做法,即當目標不一致時,如何進行選擇。對于中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經濟上沒有足夠的增長速度,就業水平不能保持高水平,所有負面因素都將隨之出現,到那時,通貨膨脹恐怕就不是最令人害怕的東西了。
可為什么不呢?美國已經這樣做了,歐盟在猶豫了很長時間之后,也不再考慮加息,甚至可能會減息。而在某些方面,中國并不十分特殊。對于中國來說,如果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其負面因素可能要比單純的通脹威脅令人害怕得多。
中國經濟遭遇多重不可抗力
突如其來的冰雪災害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似乎難以整體評估,但有幾點似乎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將再次強化通貨膨脹的印象和預期,二是一季度經濟增長肯定受到影響。同樣,冰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數據將使政府部門和經濟學家更加難以解讀。
只有在極端天氣情況之下,才會出現50元一盒的方便面,才會出現30元一斤的青菜,但無論如何,這樣的數據將會出現在一季度的統計數據中,也會計入到一季度的CPI指數中。當然,這并不十分可怕,因為很多人知道,這樣的情況只是短暫的,情況很快就會變得更好一些,但可怕的是,針對這些數據的貨幣政策隨即也可能會出臺,這樣一來,被誤導的不僅是居民的預期,更有金融決策人士的思維,這將是壞情況出現時的最壞。
不僅如此,輸入性的通貨膨脹也在無時無刻地困擾著我們,中國老百姓耿耿于懷的糧食價格上漲在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可以說,美國是中國糧食價格上漲的源頭。從2006年開始,首先是小麥,然后是玉米,最近的則是大豆系列,這種上漲席卷全球,大小國家,概莫能外。將這種輸入性的通脹因素歸之于經濟不可抗力,應該可以接受。
貨幣緊縮能否促成母豬頻繁交配?
糧食價格的攀升是在糧食產量全面豐收的情況下實現的。而豬肉價格上漲的情形卻正好相反。其價格的上漲源于存欄數目的大幅減小,為什么會減小?起因就是兩年前喂豬不賺錢,甚至是虧錢的,不賺錢的原因主要是價格過低。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政策導致農業勞動力價格開始攀升,所以農民更加不愿意養豬,可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了豬肉價格的上升,成本的上升同時也抑制了產量的增加。于是財政性的措施開始大量啟用,以刺激豬肉的生產,如為母豬上生育保險,獎勵新增存欄生豬等等,商務系統官員甚至全國督促母豬頻繁交配育種,這些措施當然有效。
但是貨幣政策能否幫上忙?當然不能,但我們看到的現象是,貨幣政策制定者似乎已經將物價上漲當成了貨幣政策走向的主要指標,這就是筆夫難以理解的地方。既然大家都公認,CPI的大幅攀升是由于食品價格引起的,而食品價格上升則是由國際市場價格上升、農村勞動力價格上升等因素共同上升而引起的,那么,當這些因素促使CPI出現異常時,在貨幣政策上大動干戈又有何益?在筆夫看來,那無異于堂·吉訶德斗風車而已。
有一點倒是值得金融當局警惕,那就是春節前后的這場大冰災,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可能是一次未動用貨幣政策的小小的硬著陸。在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大面積電力中斷、煤炭緊缺、交通癱瘓,其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已經起到了宏觀緊縮需要三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及時地、認真地評估其影響是十分必要的。至于我們所看到的1月份新增貸款8000億元的數據,這恐怕是自己編一個鬼故事來嚇唬自己的事情,為什么?道理大家都明白,8000億元是因為去年四季度被擱置下來的項目在1月份集中放行,如果針對這種人為堆積出來的數據再出臺新的緊縮措施,其思維方式與貨幣政策調控母豬繁殖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
貨幣政策臨時性轉向有先例
受次貸危機的沖擊,去年9月18日,美聯儲果斷終止了自2004年以來的加息進程,連續大幅度減息,這實際上是臨時終止了美聯儲對抗通貨膨脹的努力,轉而將貨幣政策目標轉向防止經濟出現衰退,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美國經濟,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的威脅同時存在,而通脹的威脅更加現實和迫切。
可為什么美國政府會愿意放棄治理通脹而轉向防止衰退?首先當然是次貸危機的沖擊非常之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承受水平,美聯儲權衡利弊取其重,決定開始反向操作。第二點是美國政府在貨幣政策上歷來以保經濟增長作為首要任務,當其它的目標與之沖突時首先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同樣的事例發生在1987年股災發生后,美聯儲果斷終止了正在進行的加息過程,連續大幅減息達80個基點,一年后當危機緩解后方重新開始加息程序。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于可能的經濟衰退的警惕性高于任何其它的經濟層面,經濟增長是首要目標,通脹管理服從于經濟增長目標。
在美國次貸危機向經濟領域廣泛蔓延之時,國際油價也同時沖上了100美元,美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并未緩解,但美國政府不僅連續大幅降息,而且還推出了1500億美元的退稅計劃,以刺激經濟增長。中國目前的情況與美國經濟本質決然不同,但是在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上,中國可以適當借鑒一下美國的做法,即當目標不一致時,如何進行選擇。對于中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經濟上沒有足夠的增長速度,就業水平不能保持高水平,所有負面因素都將隨之出現,到那時,通貨膨脹恐怕就不是最令人害怕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