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民不僅要為玉米的銷售渠道而發愁,還得為牛的飼料而發愁。如今,隨著‘糧改飼’的推行,大家都不用再為這兩件事發愁了,并且在更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還保護了環境。”甘肅省廣河縣農牧局局長馬進福說。
在當地,45歲的馬哈力木請記者看了他家中儲存的黃貯(一種秸稈飼料發酵辦法)說,以前大家都是把玉米帶回來,秸稈就直接焚燒了,現在我們不僅要把玉米帶回來,而且秸稈還能飼養母牛和掙錢了。
馬進福介紹,廣河縣全膜玉米平均畝產830多公斤,每畝地收入最多只有1000元,村民依靠種植玉米增收空間不大。“更準確地來說,玉米其實可以掙錢,但不是當作糧食的玉米,而是當飼料的玉米。”馬進福告訴記者,廣河縣牛存欄9.83萬頭,羊存欄達110萬只,但之前秸稈利用率不高,優質的飼草供給不足問題突出。
“‘糧改飼’其實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馬進福說,政策剛開始的時候,村民們對訂單種植和玉米青貯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高,推行有難度,該縣就邀請全國各地的45家農機企業,召開“糧改飼”機具現場演示會,組織各村村民現場觀摩青貯流程、挑選加工機械并且制定出臺了“糧改飼”工作9條激勵措施。
馬哈力木就是在縣農牧局的推動下,改種了青貯玉米。嘗到甜頭的他,明年還要種上青貯玉米。“光青貯玉米一畝地就可以額外增加400元的收入,再加上賣牛的錢,收入非常可觀。”馬哈力木說。
馬進福說,除了畝產效益高之外,“糧改飼”還解決了牛羊的飼料問題,并且牛羊的糞便還可以作為青貯玉米的肥料,實現從農到牧,牧再到農的一體化發展。
這種“種養結合、以種帶養、以養促加、增收脫貧”的“糧改飼”政策推行,催生了一批以出售青貯、黃貯為主的本地企業,甘肅騰淵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這樣的一家企業,總經理馬國柱介紹,公司有兩千多畝的流轉地,村民不直接參與種植,但每畝可直接分紅1200元。
“‘糧改飼’不僅推動當地增收方式的改變,更破解了當地環境衛生臟亂差的難題。”馬進福說,以前玉米收割以后,秸稈在村社周邊亂堆亂放或者私自焚燒等現象屢禁不止,現在“糧改飼”的推行中,當地環境有了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