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產養殖模式是一代代水產人的追求和探索,集裝箱養殖、稻魚共生、海洋牧場等養殖模式不斷產生,助推水產行業轉型升級,向科技時代邁進。
水產養殖新模式迭出
一個十幾立方米的集裝箱能養多少魚?稻田養魚是怎么操作的?池塘養殖如何實現可以控制?當你看到一條條魚兒在自動化的視頻監控系統里,通過電腦控制就可以實現喂料、增氧,測量水體的各種指標,了解魚兒生長情況,摸清養殖品種的各種養殖參數。這樣的養殖新技術已經不再是夢,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正在進行嘗試。
中國水產養殖經過數十年來的持續增長,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水產養殖大國。傳統水產養殖占用大量的自然資源,與農田、濕地、工業化建設等爭空間,而且養殖排放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我國漁業發展面臨環境污染、養殖面積減少、技術落后、養殖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養殖用水成本是社會在承擔,當哪一天社會把這部分成本算到養殖業中,勢必會導致水產養殖模式不得不做出調整。工程化調控技術、高效調控系列裝備、生態化構建模式將成為未來水產養殖的重要趨勢。
水產養殖應向設施化、工廠化、生態化、有機化的趨勢發展,而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提供了生態型水產養殖業的成功范例。
農藥和化肥是農業主要的污染源,稻漁綜合種養可大幅降低農藥與方法的使用。稻田中的養殖品種能吃蟲、除草、施肥,經營者在使用農藥、化肥時也會嚴格控制。這種養殖模式減少了農業污染,也保障了糧食安全。
據了解,目前各地主要養殖模式因養殖習慣和養殖現狀等情況不同而有差異。如今稻魚、稻蟹、稻鱉、稻蝦(小龍蝦)等模式在我國一些地區被廣泛推廣應用,如紅鯉魚作為稻魚模式中的主導品種,在四川、福建、浙江、安徽和重慶等地被廣泛推廣。
可控與可持續性成為養殖新模式重要標準
作為可控性的模式代表,循環水養殖首當其沖。循環水養殖技術始于美國,十幾年前就應用于水產養殖中,但是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廣,2013年被引入我國才迅速推廣開來。截至2016年,在我國共建有1500多條循環水養殖水槽。這項技術將魚養殖在封閉水域中所建造的流水槽內,并在水槽的前段安裝推水設備,在尾端裝有排污設施。本質上,循環水養殖只是在眾多水產養殖技術中符合自然養殖規律的一種,并不能解決一切養殖問題,只是提高了養殖可控性和可持續性。比起傳統的池塘養殖,循環水養殖更具操作性也是它迅速“受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養殖密度較高,日常管理和捕魚都很方便;不同品種和同一品種不同規格的魚都能同時進行養殖,有利于全年均衡上市。
當前我國漁業發展面臨環境污染、養殖面積減少、技術落后、養殖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養殖現代化中,養殖管理決策由以經驗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以數字為核心的預測和決策技術將成為主要手段成為主要變化之一。
高效循環水集裝箱養殖系統分魚菜共生、水質測控、物理過濾、水體處理、數據監控等具有養殖成本低、養殖密度高、單位產出高、污染小、風險可控等優勢。這套可控的系統具有綠色生態化、精細工業化、市場敏捷化、資源集約化等特點,主要應用在園區漁業、養漁還湖、都市農業等方面。
技術化多樣性成為現代水產“推手”
目前深水網箱養殖主要面臨的風險包括市場流通、結構安全和疫病控制等,而發展現代休閑漁業又是現代水產養殖模式的重要延伸。目前主要有兩條線,一是以垂釣方式,二是以養殖方式實現“漁到家”。
通過“漁旅結合”的創新模式進行資源整合,經過不斷摸索和完善,通過“漁業+旅游”,形成了一個以海洋漁業休閑旅游為核心的全新產業鏈,也為我國水產養殖提供了新的范本。
總之,水產養殖大技術時代已經來臨。水產養殖現代化模式的內涵就是水產精準生產與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要做到水域環境可控、水產品生長及流通可控、水產品病害可控、生產過程及品質可控。
未來水產養殖競爭和壓力將越來越大,我們養殖人只有在養殖模式上不斷創新,切實掌握先進的養殖技術,真正做到利潤可控,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