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研制出了一種愛德華氏菌活疫苗,這種疫苗是我國注冊的第一個海水養殖動物活疫苗。也就是說,以后水產養殖可能會徹底遠離抗生素,從根本上解決魚類藥物殘留問題。該疫苗產品現已正式投產,將逐步應用到實際生產中,覆蓋全國半數多寶魚養殖基地。
我國海水魚類養殖已經進入工業化集約養殖階段。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病害已成為海水魚類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據統計,我國水產動物病害種類達200余種,每年養殖病害發病率達50%,平均死亡率達30%,直接經濟損失就達數百億元。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張元興帶領的科研團隊從源頭入手,通過自主開發魚類疫苗代替抗生素,為從根本上解決魚類藥物殘留問題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途徑。遲鈍愛德華氏菌活疫苗,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政府許可的針對遲鈍愛德華氏菌的魚用弱毒疫苗,它填補了我國海水魚類疫苗空白,突破了我國水產疫苗產業化開發的技術瓶頸,將推動并建立以免疫防治為核心的海水魚類健康養殖新模式。
2006年,影響大半個中國的“多寶魚事件”暴發,多寶魚體內檢測出違禁農獸藥殘留。為了控制多發的細菌性病害,使用抗生素一直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抗生素的超標使用,不僅帶來致病菌的耐藥性問題,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隱患。
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高效疫苗的應用是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在歐美地區,早在上世紀70年代,海洋魚類疫苗就已經開始大規模投入使用。因為疫苗的使用,三文魚成了挪威最健康的動物。而在我國,海水養殖業中始終沒有疫苗應用的成功先例。
“要想在產業應用上有所創新,必須基礎研究先行,突破關鍵技術。”張元興說,由愛德華氏菌病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養殖多寶魚的一種嚴重病害,由于該病原菌寄生在宿主胞內,藥物治療效果差,又有可能連鎖性地引起藥物超標等食品安全問題。
科研團隊成功分離鑒定出了高致病性菌株EIB202。但愛德華氏菌和鰻弧菌不一樣,它的毒力調控網絡非常復雜,國際上還未對此有過深入研究,要想構建減毒活菌體,更是難上加難。經過5年左右的摸索,團隊成功解析了全基因組和主要致病機制,并根據病原基因組的特征,從眾多菌株中最后精準篩選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制成疫苗候選株。
歷經10余年的努力,團隊突破疫苗制備、安全性評價、免疫保護力評價、質量標準、疫苗使用規范等多種關鍵技術,最終構建了大菱鲆遲鈍愛德華氏菌活疫苗。實驗證實,該疫苗產品在規模應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護力,接種該疫苗的鲆鰈類經濟魚種可有效抵御由遲鈍愛德華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護力可達70%以上。
“疫苗研究成果要想走出實驗室,走向養殖場,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突破,再到應用推廣,必須打通這條產業鏈。”張元興說。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海水動物疫苗研發仍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疫苗開發分為實驗室研究和產業開發階段,在產業開發階段,往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且短時間內基本沒有實際回報。特別是產品臨床試驗和藥證申報階段,由于沒有先例,國家對此沒有明確的規程和標準。“最后一公里”的路上,開發團隊只能自行摸索。
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穩定性和可重復性,開發團隊根據海洋動物養殖實驗室的環境溫控、海水制備、管道布局、廢水排放及用電安全等要求建臨床前研究平臺,為了通過實驗評審后的復審,團隊硬著頭皮,自費幾十萬元,對山東煙臺的一個養殖場進行改造。復檢機構考察后,發現養殖場的負壓條件不達標,不符合復檢的要求,而找遍全國就沒有達到這種要求的實驗基地。
幸運的是,疫苗知識產權轉讓單位——浙江諾倍威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聽到這個消息后,配合張元興團隊在企業里建設了一套復檢實驗系統。系統改造3個月,實際運行3個月,疫苗順利通過復檢。
愛德華氏菌活疫苗的開發成功填補了我國的科研空白,突破了我國水產疫苗產業化開發的技術瓶頸。現在,華東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已發起其他魚類疫苗的研究,這意味著,繼多寶魚疫苗后,諸如三文魚疫苗、石斑魚疫苗也將出現,而且都屬于“中國專利”。
盡管如此,中國對魚類疫苗的研發和使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首先,疫苗研究成果要想走出實驗室,走向養殖場,還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另外,由于水產疫苗在中國尚屬新生事物,沒有規范和標準可遵循,因此,后期我國還急需建立魚類疫苗的中國標準。
雖然前路漫漫,但是,我們希望魚類疫苗可以早日實現普及,不僅讓我們的餐桌更安全,也讓中國從水產養殖大國變成水產出口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