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種類豐富、種質特異的畜禽遺傳資源,畜禽品種數量約占全球已知畜禽種類的1/6,是世界上畜禽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根據《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2004年),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主要有豬、雞、鴨、鵝、特禽、黃牛、水牛、牦牛、獨龍牛、綿羊、山羊、馬、驢、駱駝、兔、梅花鹿、馬鹿、水貂、貉、蜂等20個物種,已認定畜禽品種(或類群)576個,其中地方品種(類群)426個(占74%)、培育品種有73個(占12.7%)、引進品種有77個(13.3%)。至今,這些品種仍廣泛應用于畜牧業生產中,是培育新品種不可缺少的素材,在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成果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保護畜禽遺傳資源,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開發利用畜禽資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1995年開始,國家啟動了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國家財政每年撥專項經費用于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事業。根據“重點、瀕危、特定性狀”的保護原則和急需保護品種資源的分布情況,重點圍繞農業部公布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開展保護,同時適當兼顧一些瀕危的省級保護品種。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高和對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視,從2001年開始,用于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工作的中央財政經費顯著增加,截至2006年底,農業部實施了407個保種項目,共投入12195萬元。在農業部公布的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中,有88個品種享受過中央財政保種補貼(占63.8%);在全國所有畜禽品種中,有131個品種享受過中央財政保種補貼(占22.7%)。初步建立了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上世紀50年代,我國建立一批種畜禽場。到80年代,國家投入上億元資金在全國各地建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優良地方品種保種場和種公牛站。
“八五”期間,農業部又確認83個國家級重點種畜禽場,對一些優良地方品種保種場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各省、地、縣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特點,也建立一批地方種畜禽場,劃定保護區,制定保種方案和進行良種登記,有計劃地開展保種選育工作。“九五”期間,我國又啟動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項目,通過實施“畜禽良種工程”項目,先后建立100多個重點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根據“重點、瀕危、特定性狀”保護原則,采取原產地保種和異地基因庫保存相結合的方式,搶救獨龍牛、荷包豬、鹿苑雞等一批瀕臨滅絕的畜禽品種,100多個重點遺傳資源得到保護,初步建立了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為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開發利用取得初步成效
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同時,注重畜禽遺傳資源的選育和產業化開發工作。近10年來,運用現代育種技術和手段,選育一大批新品種和專門化品系,形成育種、生產、加工為一體的畜禽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使許多畜禽地方品種的主要優良性狀得以保持,生產性能有較大提高。如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優質黃雞就是由國內地方雞種培育而成;利用地方豬種培育的蘇太豬等品種已成為目前一些地方主要的雜交親本;經選育的絨山羊的產絨量提高了近1倍;紹興鴨、金定鴨的產蛋量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九五”以來,已通過審定的國家級畜禽培育新品種、配套系達42個,其中絕大部分是以地方品種為素材培育而成的,并得到大面積推廣運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畜禽遺傳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形成畜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和特色化,為畜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做出重要的貢獻。
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不足
盡管我國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長期以來,由于單純追求畜牧業發展的數量,忽視其獨特的資源特性和生態意義,缺乏對畜禽品種資源的足夠認識,普遍存在“重引進、輕培育,重改良、輕保護”的現象,再加上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落后,致使我國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面臨嚴峻挑戰。
資源數量急劇下降。為了滿足人民對肉、蛋、奶等畜產品的需求,我國相繼引進大量的外來高產品種雜交改良國內地方品種,受外來高產品種強烈沖擊,我國許多畜禽品種數量逐漸減少或消失,這種趨勢隨著近年大量引種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而進一步加劇。據統計,全國有40%以上的地方品種群體數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繼有44個地方品種被確定為瀕危資源,有5個品種為瀕臨滅絕資源,17個品種已經滅絕。
保護體系建設嚴重滯后。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工作起步較晚,起點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保種體系不健全,設施陳舊,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開展保種選育工作的難度很大,部分畜禽品種的優良性狀嚴重退化或丟失。保種場的管理體制滯后,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體系。這一方面主要表現在:對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缺乏統籌規劃;對地方品種的優良特性認識不足,挖掘不夠;以現有畜禽資源為素材,利用現代育種技術,培育新品種工作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保護與開發利用脫節,缺乏創新機制,資源優勢尚未轉化成經濟優勢。
對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建議
當前,我國畜牧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迫切要求把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放到突出位置,要求切實保護、利用好現有畜禽資源。
依法保護,科學利用。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依法保護和利用我國畜禽遺傳資源,逐步形成以保護促開發、開發促保護的良性循環。
統籌規劃,健全體系。根據我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建立國家和地方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保護體系,構成以活體保種和生物技術保存相結合的保護模式。
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在區域布局上,原產地保護和異地集中保存相結合,在產地建立保種場和保護區,對珍貴、稀有、瀕危的畜禽遺傳資源實行重點保護。
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以國家為主,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參與保護、開發和利用,形成多元化保護與開發的格局。
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成果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保護畜禽遺傳資源,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開發利用畜禽資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1995年開始,國家啟動了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國家財政每年撥專項經費用于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事業。根據“重點、瀕危、特定性狀”的保護原則和急需保護品種資源的分布情況,重點圍繞農業部公布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開展保護,同時適當兼顧一些瀕危的省級保護品種。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高和對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視,從2001年開始,用于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工作的中央財政經費顯著增加,截至2006年底,農業部實施了407個保種項目,共投入12195萬元。在農業部公布的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中,有88個品種享受過中央財政保種補貼(占63.8%);在全國所有畜禽品種中,有131個品種享受過中央財政保種補貼(占22.7%)。初步建立了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上世紀50年代,我國建立一批種畜禽場。到80年代,國家投入上億元資金在全國各地建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優良地方品種保種場和種公牛站。
“八五”期間,農業部又確認83個國家級重點種畜禽場,對一些優良地方品種保種場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各省、地、縣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特點,也建立一批地方種畜禽場,劃定保護區,制定保種方案和進行良種登記,有計劃地開展保種選育工作。“九五”期間,我國又啟動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項目,通過實施“畜禽良種工程”項目,先后建立100多個重點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根據“重點、瀕危、特定性狀”保護原則,采取原產地保種和異地基因庫保存相結合的方式,搶救獨龍牛、荷包豬、鹿苑雞等一批瀕臨滅絕的畜禽品種,100多個重點遺傳資源得到保護,初步建立了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為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開發利用取得初步成效
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同時,注重畜禽遺傳資源的選育和產業化開發工作。近10年來,運用現代育種技術和手段,選育一大批新品種和專門化品系,形成育種、生產、加工為一體的畜禽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使許多畜禽地方品種的主要優良性狀得以保持,生產性能有較大提高。如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優質黃雞就是由國內地方雞種培育而成;利用地方豬種培育的蘇太豬等品種已成為目前一些地方主要的雜交親本;經選育的絨山羊的產絨量提高了近1倍;紹興鴨、金定鴨的產蛋量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九五”以來,已通過審定的國家級畜禽培育新品種、配套系達42個,其中絕大部分是以地方品種為素材培育而成的,并得到大面積推廣運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畜禽遺傳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形成畜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和特色化,為畜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做出重要的貢獻。
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不足
盡管我國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長期以來,由于單純追求畜牧業發展的數量,忽視其獨特的資源特性和生態意義,缺乏對畜禽品種資源的足夠認識,普遍存在“重引進、輕培育,重改良、輕保護”的現象,再加上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落后,致使我國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面臨嚴峻挑戰。
資源數量急劇下降。為了滿足人民對肉、蛋、奶等畜產品的需求,我國相繼引進大量的外來高產品種雜交改良國內地方品種,受外來高產品種強烈沖擊,我國許多畜禽品種數量逐漸減少或消失,這種趨勢隨著近年大量引種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而進一步加劇。據統計,全國有40%以上的地方品種群體數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繼有44個地方品種被確定為瀕危資源,有5個品種為瀕臨滅絕資源,17個品種已經滅絕。
保護體系建設嚴重滯后。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工作起步較晚,起點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保種體系不健全,設施陳舊,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開展保種選育工作的難度很大,部分畜禽品種的優良性狀嚴重退化或丟失。保種場的管理體制滯后,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體系。這一方面主要表現在:對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缺乏統籌規劃;對地方品種的優良特性認識不足,挖掘不夠;以現有畜禽資源為素材,利用現代育種技術,培育新品種工作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保護與開發利用脫節,缺乏創新機制,資源優勢尚未轉化成經濟優勢。
對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建議
當前,我國畜牧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迫切要求把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放到突出位置,要求切實保護、利用好現有畜禽資源。
依法保護,科學利用。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依法保護和利用我國畜禽遺傳資源,逐步形成以保護促開發、開發促保護的良性循環。
統籌規劃,健全體系。根據我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建立國家和地方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保護體系,構成以活體保種和生物技術保存相結合的保護模式。
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在區域布局上,原產地保護和異地集中保存相結合,在產地建立保種場和保護區,對珍貴、稀有、瀕危的畜禽遺傳資源實行重點保護。
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以國家為主,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參與保護、開發和利用,形成多元化保護與開發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