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廣東地區養殖南美白對蝦成功率低下,養殖戶急需尋找可替代的養殖品種,于是,在廣東興起一陣養殖臺灣泥鰍熱潮。但近兩年,熱潮已經衰退,臺灣泥鰍的養殖量逐年減少。
在粵東地區,臺灣泥鰍養殖量很少,且分布零散,主要是10畝以下的小塘養殖為主。既沒有專門的泥鰍料,也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而是以走本地市場為主,但需求量很小。隨著南美白對蝦行情高居不下,很多養殖戶都加入養蝦大軍,臺灣泥鰍的關注度越來越小。
粵西地區養殖臺灣泥鰍的情況與粵東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其中雷州較具代表性。雷州興起養殖臺灣泥鰍熱潮比較早,基礎建設也較為完善,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南渡河流域。養殖戶將羅非魚塘改小,每口10畝左右用來養殖臺灣泥鰍,高峰時期飼料用量很大,還專程到珠三角地區調用泥鰍料。雖然早期養殖熱情很高,但病害、蟲害較多,且海鳥難防,賺錢的養殖戶很少。近兩年,養殖臺灣泥鰍的人銳減,魚塘不是丟荒就是轉養,對飼料的要求也降低,還在養殖臺灣泥鰍的養殖戶干脆用羅非魚料或混養料投喂。當地的魚中有收購臺灣泥鰍,養殖戶也會將泥鰍銷售給本地小販,走市場的價格依然不錯,無奈難養。
在廣東,粵東和粵西地區雖然有養殖臺灣泥鰍但不成規模,主要養殖區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其中以新會睦洲、大鰲、三江以及中山板芙等地的成魚產量為多。雖然養殖臺灣泥鰍的歷史也只有幾年,但發展迅猛,養殖模式成熟,產業結構完整。但今年,尤其是下半年,臺灣泥鰍的養殖面積減少嚴重,目前養殖面積估計大約只有9000畝~13000畝,約為去年同期的50%~60%。其中大鰲減少得最為嚴重,僅有1000畝池塘尚在養殖臺灣泥鰍,僅為去年的20%左右。
養殖面積的減少導致泥鰍苗的需求量也大減,進而苗價大幅下跌。去年同期1500尾/斤規格苗價曾高達5分~6分/尾,今年則下降到2.5分左右/尾。目前,規模較大的苗場都表示不再供應泥鰍苗,而小苗場供應的泥鰍苗質量又無法保證,養殖前景更加不好預測。
臺灣泥鰍作為一個新興的養殖品種,今年在珠三角地區慘遭滑鐵盧,養殖面積大幅衰退,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臺灣泥鰍只是南美白對蝦的“備胎”。臺灣泥鰍和南美白對蝦有很強的養殖轉換性,當初就是因為蝦難養才養臺灣泥鰍的。南美白對蝦好養,養殖戶則選擇養蝦,蝦難養,則選擇養殖泥鰍。歸根到底,還是泥鰍價格太低,而珠三角的塘租較高,泥鰍雖然比南美白對蝦易養,但十分薄利,所以養殖戶能養蝦則養蝦,蝦養得不好則改養泥鰍。目前來看,如果冬棚蝦養殖失利,可能會有一部分養殖戶選擇改養泥鰍。
二是臺灣泥鰍也不再像以往那么好養。今年,養殖臺灣泥鰍過程中,病害越來越多,無疑抬高了養殖成本,降低養殖成功率,養殖戶將矛頭直指苗種。今年種苗質量下降嚴重,由于臺灣泥鰍的育苗門檻很低,很多家庭小作坊都可以生產,質量也參差不齊。苗場間競爭激烈,也是今年苗價較低的其中一個原因。所以說,臺灣泥鰍好養只是相對于南美白對蝦而言,且養殖投入的成本和風險還要高于蝦。自去年冬季以來,大鰲南美白對蝦養殖相對順利,效益對比明顯,大鰲的養殖戶紛紛轉養蝦。
三是去年暖冬拉低魚價。珠三角地區養殖的臺灣泥鰍過度依賴廣東省外的消費市場,相比省外養殖區,冬季較為溫暖是廣東最大的優勢。而劣勢是距離消費地長江流域路途遙遠,運輸成本相對較高,在競價方面處于不利位置。去年暖冬,廣東的優勢便不再明顯,導致臺灣泥鰍滯銷,價格跌破成本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今年臺灣泥鰍的養殖量。目前,臺灣泥鰍的收購價也不太理想,11條~12條/斤的報價為7.9元/斤,50條~60條/斤的報價為9.5元/斤。
諸多因素影響之下,臺灣泥鰍似乎被業內看衰,那么,這條魚在廣東還會有養殖前景嗎?筆者采訪了珠海大海飼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佛清。他表示,展望未來兩三年,這條魚依然值得看好。
每個品種的養殖量主要受制于市場價格、養殖風險和其他品種的價格對比。從目前珠三角地區臺灣泥鰍的養殖方式、市場容量和流通形式來看,它不會迅速走向衰亡。且全國對臺灣泥鰍的需求量仍處于上升階段,至于廣東省外養殖區擴大的量與全國需求增長的量是否能相互抵消就不好說了。但廣東的氣候優勢依然存在,所以珠三角地區的臺灣泥鰍,不管怎樣,還是能保持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不過市場份額可能會隨季節變化而出現波動。入冬之后,臺灣泥鰍價格走高,在價格的拉動下,珠三角地區臺灣泥鰍的養殖量在一定時間內還是能夠保持穩定的。另外,今年下半年養殖面積減少,但并不代表明年一二月份甚至以后也會一直減少,季節性的小幅振動并不會導致大面積的養殖潰敗。
還有一點是,目前來看,南美白對蝦的不可控性依然存在,優質的替代品種仍在尋覓,臺灣泥鰍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