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母畜繁殖是先進行人工觀察發情,再由配種員對發情母畜進行人工授精。費時費力又不準確。即便每天最多只配幾頭母畜,配種員也必須在崗。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畜禽繁殖調控新技術研發”,則用一種同期排卵、定時輸精的調控技術,實現母畜同期排卵、定時輸精,使同期配種率達到95%以上,母畜產崽還能在白天。
由中國農業大學牽頭,全國9所科研院校和20余家大型企業聯合實施的這項“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月27日在北京啟動。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繁殖學分會理事長田見暉表示,此項目的核心,是對定時輸精、妊娠診斷、分娩控制等技術進行創新和優化集成與示范,形成批次化生產技術體系。“這項重大技術是用藥物調控豬牛羊等母畜發情、排卵和配種時間,以實現畜群同期配種、同期分娩和批次化生產。”
據介紹,由于母畜發情、配種、分娩等行為在繁育場隨時出現,不好掌握,繁育管理的無序狀態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降低了生產效率。為突破效益低下、疫病突出等瓶頸,歐美發達國家通過母畜同步繁殖調控技術,使技術與管理水平雙重提高。
2016年1月,在田見暉教授組織下,全國20多家科研院校和企業成立了全國母豬定時輸精技術研究協作組,在前期研究中,選擇了溫氏和牧原等豬場進行批次化生產技術集成和示范。研究發現,通過繁殖調控,飼養管理條件較好的豬場,240至260日齡后備母豬同期配種率基本達95%,可為不同周批次、不同規模豬場批次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與此同時,中國農業大學和寧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相關藥物研發。
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有關人士及與會專家表示,這一國家重點項目一旦成功推廣應用,我國養豬業將會徹底步入全進全出的批次化生產軌道,從而實現工業化管理。不但養豬業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疫病的長期交叉感染也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