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等過節”已經成為人們的記憶,而“肉盤子”的極大豐富則成為百姓的日常生活。2016年,全國肉蛋奶總產量達到1.53億噸,肉類、禽蛋、奶類人均占有量分別達到61.7公斤、22.4公斤、26.8公斤,肉類人均占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禽蛋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畜牧業發展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保障13億人口的肉蛋奶供應,不但吃得上,而且吃得好、吃得安全,是畜牧業的頭等大事。畜牧業一頭連著百姓餐桌,一頭連著生態環境,中間還連著產業結構,牽一發而動全身。黨的十八大以來,畜牧業創新發展理念,一手抓保供給、促增收,一手抓保環境、護生態,調整優化探索新路徑,提質增效實現新突破,轉型發展取得新進展,唱響了一曲悠揚的綠色牧歌。
調優結構 調綠布局
“養多少?養什么?”畜牧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由誰來決定。“畜牧業要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優化區域布局。”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一語道破。
推進畜牧業結構性調整,生豬布局優化和發展草食畜牧業是重點。農業部組織編制了生豬和草食畜牧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生豬方面,根據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力,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分類推進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發展區和適度發展區協調發展。草食畜牧業方面,按照規劃,北方牧區是重要的生態屏障,要堅持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通過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加快牛羊品種改良,提高生產效率。傳統農區,養殖技術普及程度高,但部分地區養殖密度過大,重點是加快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糧食就地過腹轉化,實現糧倉變肉庫。農牧交錯帶,既有充裕的秸稈資源,又有一定的放牧條件,重點是合理調整種植結構,種養結合,帶動半牧區牲畜繁育和農區架子牛羊育肥,促進牛羊產業發展。
促牛羊、穩生豬,有保有壓、有減有增,提高資源環境匹配度,才能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的施行,倒逼畜牧業加快布局調整優化。農業部2015年底印發《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調減南方水網地區養殖總量1600萬頭,引導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
浙江土地資源僅占全國1.1%,卻曾是養豬大省。由于區域布局不平衡,一些地區還曾存在“人豬爭地、人豬爭水”的矛盾。經濟發達、資源緊缺的浙江率先謀動,重新布局畜牧業結構,按照環境承載率調控養殖量,對全省有畜禽養殖的85個縣(市、區)重新劃定了禁養區、限養區和宜養區,建設了一批“美麗豬場”。
按照“需減則減、宜調則調”的原則,生豬養殖布局調整穩步展開。據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介紹,全國水網地區133個主產縣禁養區內關閉或搬遷養殖場24659個,減少生豬存欄282萬頭。隨著布局大調整,我國畜牧業結構調整推向縱深。畜禽養殖散戶加速退出,養殖規模正持續擴大。2015年全國生豬養殖戶減少500多萬個,養豬戶第一次降到4000萬以內。目前,我國肉類結構中豬肉產量下降至62%,禽肉和牛羊肉等肉類產量增加,“一豬獨大”局面逐步改變,畜產品供應日益多樣化、多元化。
標準化規模養殖成主導 產業融合邁大步
傳統的散養模式,“人畜同院”“畜禽混養”,生產設施落后,存在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部在生豬、奶牛、蛋雞、肉雞、肉牛和肉羊優勢區域持續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2016年又啟動兔、水禽和蜜蜂養殖標準化示范試點創建。以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為著力點,通過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等方面,從根本上解決畜牧業發展中畜產品安全、動物疫病防控和市場供給等問題。
從分散養殖到科學規模養殖,一大批千頭奶牛場、萬頭豬場、大型養殖園區應運而生。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先進的技術、經營服務管理理念與現代畜牧業深度融合,是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碧草如海、牛羊成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上,標準化牛羊肉精深加工基地大莊園肉業產業示范園落戶于此,產業鏈條涵蓋了飼草種植、牛羊繁育養殖、品種改良、屠宰與精深加工等多個領域。園區負責人說:“我們引進了世界一流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年加工生產能力達10萬噸,年產值近50億元,將綠色優質的牛羊肉銷往全國、送達海外。”
當前,我國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規模化生產成為主導。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6%,乳品企業20強市場占有量超過50%,32家百萬噸級飼料企業的產量占比達到一半以上,畜牧業生產已經實現了由分散養殖為主向規模經營為主的重大轉折,勞動生產率、飼料轉化率、畜禽生產率都在提高。
畜牧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在農業中走在了前列,金華佳樂、美保龍、義烏華統這些超10億的全產業鏈畜牧企業從一產出發,“接二連三”,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標桿。金華佳樂積極拓展美麗牧場旅游業,牧旅融合前景廣闊。美保龍公司發展集飼料獸藥、生物科技、種豬育種、牧場觀光為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模式,產業化機制日趨完善。義烏華統充分發揮產業龍頭優勢,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周邊養殖企業和農戶的奶牛、生豬、禽蛋產業蓬勃發展。
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 種養結合實現生態循環
所謂廢物,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對于養殖廢棄物而言,這句話同樣適用。思路一轉,前景開闊。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成為養殖糞污的主要利用方向,各地探索出集成堆肥還田、有機肥加工、水肥一體化、栽培基質利用等模式,敲開新的財富之門。
在大型養殖場,有機肥加工廠、沼氣工程已成為標配。湖南鑫廣安路口原種豬場建有大型沼氣工程,可以給周邊500戶農民提供集中供氣,配套建起年產4萬噸有機肥的加工廠,除消納自身種豬場的糞污外,還常年收集附近養豬場的豬糞,加工的有機肥每噸售價800元以上。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畜禽糞便作為天然肥料,具有很強的資源屬性,可用來改善土壤結構、滿足種植業需要,在銜接種植與養殖、維護農業生態良好運行以及生態修復、補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越來越多的規模養殖場,對接果園、菜園、茶園,推進有機肥入園、水肥一體化等模式,讓畜禽糞便就地就近還田,實現種養配套、農牧結合的循環發展。
湖州神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逐步摸索出“生豬-污水-沼肥-蘆筍、蘑菇”的生態循環農業體。500多畝的農場幾乎不存在水和廢物污染。種植蘆筍消耗了污水,種蘑菇是消耗了生豬糞和沼渣,現在蘑菇和蘆筍成為兩項主打產品,每年為養殖場帶來200多萬元收入,提升了綜合收益。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明確了新時期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到2020年建立科學規范、權責清晰、約束有力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提前一年達到100%。
如今,農牧結合循環經濟,正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美麗畜牧綠色發展,正成為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版圖中的重要圖畫。中國畜牧業正處在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走上綠色發展之路的畜牧業勢必引領中國現代農業率先實現突破,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