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10時,東港一處碼頭,一艘裝載人工魚礁的輪船從這里出發,駛往大鹿島東南海域。“這些人工魚礁投放到海里,給海里的魚蝦蟹貝當‘別墅’。”丹東東港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丹東海域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目前已經陸續投放了5期人工魚礁,今年從7月份開始又陸續啟動人工魚礁投放工作,計劃投放4150座。
東港市海域面積3500平方公里,盛產牙鲆、中國對蝦、梭子蟹、雜色蛤等140多種水產品,是黃海北部海洋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之一,是國家級出口貝類質量安全示范區和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示范區。去年,全市海水增養殖產量分別占水產品總產量和總產值的49.8%和25.5%,成為丹東海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據介紹,2010年,丹東首次啟動人工魚礁區建設,開始在大鹿島東南海域投放人工魚礁。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累計投資2780萬元,共投放礁體3916座,形成礁區面積666公頃,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育、棲息場所。2016年被列為國家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示范區,新增投資3000萬元,建造人工魚礁4150座,新增投礁海域621.9公頃,預計今年年底可完成投礁工作。
在人工魚礁建設中,東港市海洋漁業部門還嘗試在人工魚礁區投放貝殼等進行二次造礁,累計底播海參500萬頭、赤貝5000萬枚、海膽40萬個,增加了礁區漁業資源。據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調查分析顯示,礁區內外漁業資源量均有大幅提高,魚類種類增加1.5-2倍,漁業資源量增加2-4倍。礁區的建成,也對修復漁業資源和發展當地休閑漁業起到積極作用。
幾名漁民告訴筆者,在人工魚礁投放區周邊海域,漁民們捕撈的魚類數量、種類、個頭明顯高于其他海域,增殖的海參、美洲簾蛤等長勢良好。丹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人工魚礁上大量附著孳生甲殼類、貝類、多毛類幼蟲等多種生物,可誘集魚類索餌,吸引魚類集結。
貝類是丹東近海傳統水產養殖品種,品質好,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近幾年來,丹東貝類底播增養殖發展迅速,目前已達到89萬畝,產量28萬噸,是丹東海洋牧場建設的支柱產業。以前丹東貝類養殖區域主要局限于灘涂,每年產量僅5萬噸左右。近年來,我們嘗試在淺海進行貝類底播增殖并取得成功,使淺海資源得到有效利用,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都投放了貝類苗種,基本實現了滿貝化,平均畝產315公斤,最高畝產過噸,成為丹東海洋牧場建設的大“糧倉”。
東港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他們把海洋牧場建設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制定了2016-2020年發展規劃。在貝類底播增養殖上,將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作為貝類底播增養殖區納入海洋功能區劃;在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上,科學確定適宜放流的品種、時間及水域,提高放流苗種的成活率和效益;在人工魚礁建設上,制定了適合丹東海域特點的人工魚礁建設方案和技術規范,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工魚礁區作用,最大限度地恢復海洋生態環境。
據了解,現代海洋牧場是海洋漁業的發展方向,而人工魚礁建設是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與漁業部門將通過人工魚礁建設,帶動苗種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牧場技術引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近海生態立體增養殖、近岸綜合養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