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消費主張》用上下兩集的專題節目,向消費者披露了長時間研究和系統檢測的結果:海淘洋奶粉居然66%不符合中國標準,而國產奶粉不僅符合中國標準,也符合歐美日三地標準。這讓筆者想起了最近上映的《敦刻爾克》——被“三聚氰胺事件”重創的中國奶業,在一度“戰敗撤退”后,今天成功實現了“諾曼底登陸”。中國奶業的逆襲能否給其他行業的發展帶來一點啟示?
中國很多行業都躺在人口紅利的搖籃里睡大覺,享受可觀的效益和光鮮的發展數據,尤其是邊際成本趨于零的互聯網和IT行業,包括社交網絡、電子商務、智能手機等等。騰訊在IT江湖舉足輕重、一言九鼎;阿里巴巴枝繁葉茂,甚至占據了全球電子商務的半壁江山;而以小米為代表的各國產手機品牌在成功擊敗日本和歐洲產品之后,也威脅和蠶食著蘋果與三星的生存空間。最近如火如荼的共享單車,更是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起來,成為全球創業者的新榜樣。不過,這些成功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人口紅利,在龐大的用戶基數上,獲得比國外企業更加豐厚的規模效益。
但是并非所有行業都有人口紅利可以享受。比如高鐵,比如大飛機,又比如奶粉。與從無到有的高鐵和大飛機相比,中國奶業其實遭遇過更加令人尷尬的處境。因為它不是沒有過人口紅利,而是被自己弄丟了。“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的消費者失去了對國產奶粉的信任,甚至是對中國標準的信任。央視專題中的調查也顯示,迄今仍然有很大比例的中國消費者更愿意購買進口奶粉。
任何一個沒有人口紅利可以坐享的拳頭產品,都是創造型發展的結果。有人會說,奶粉不過是一個傳統行業,有什么可以創造的呢?當然有。國家制定比歐美日更加苛刻的中國標準,就是創造;企業拿出比歐美日競品更高端的產品,就是創造;監管執行比其他傳統行業更嚴格的管控,就是創造。禁止貼牌、配方注冊等奶粉行業新政,都是以犧牲短期效益為代價的發展策略,與今天雷厲風行的環保新政相比,并不遜色。任何一個傳統產業,只要能夠超越歷史局限,樹立起更適合自身發展的理念,就是創造。正如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創造,也就沒有今天中國的輝煌成就。
隨著中國和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原來越小,模仿的選擇越來越少的時候,只有創造才是可行的道路。所以,請不要反問環保新政是否太苛刻,請不要埋怨行業監管是否太嚴厲,除非你想繼續躺在人口紅利的美夢中安睡。我們的當務之急,是要開拓資源、創新技術,不斷擴大企業自身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空間,就像當初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一樣。(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