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強藥食同源食品開發和應用”,而“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的加工食品”的重要指示也明確出現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中。日前,由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等部門指導,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主辦,來自農業、食品、輕工、醫藥、金融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倡議發起的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該聯盟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食藥同源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將整合協調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食藥同源滿足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
我國擁有豐富的食材資源,食品加工技術、工藝和產品,包括源遠流長的食療食補養生中華傳統膳食與美食文化,“藥食同源”“寓醫于食”的思想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雖然我國食藥同源食品起源較早、種類多,但是,能形成規模的企業較少,產業體量和規模效益尚未形成,整體發展存在著產品種類單一、技術裝備水平落后、消費者缺乏認知、品牌建設滯后等諸多問題,走出國門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我國豐富的食材資源和悠久的食療食補養生傳統文化,為開發多種附加值高的健康食品,形成一大新興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強調,加工環節如何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還有巨大空間。一些農產品(林果、菌、茶、菜)有養生、藥用價值,有機食品加工前景可期。
宗錦耀表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深入開展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食品開發和應用”;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重點支持果品、蔬菜、茶葉、菌類和中藥材等營養功能成分提取技術研究,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的加工食品”。這為挖掘農產品價值潛力,促進食藥同源產業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和遵循的基本路徑。
健康食品成“健康中國”一大擔當
在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的眼中,食藥同源產品不僅在我國受到大眾的歡迎,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青睞。宗錦耀說,在西方國家,有人提出要用“廚房代替藥房”“食物代替藥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個國家對食藥同源食品的命名各不相同。歐美國家及地區稱其為“健康食品”,日本稱其為“功能食品”。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飲食衛生和營養知識逐漸普及以及公眾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人們愈加重視保健和養生、崇尚自然,對具有部分健康功能的農產品和食品需求越來越旺盛。
目前,我國有4000多家保健食品企業,共7000多個品牌,但是真正具有實力的保健食品企業不到100家。一方面,我國農產品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向擠壓,農民費時費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賣不上價,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比如大蒜素、番茄紅素、大豆異黃酮等具有調節人體機能的農產品天然產物并未得到充分的功能挖掘、產業開發和科普宣傳。而發達國家往往更重視產品的研發和創新。
據統計,400多家外資企業以7%的產品種類占據了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約40%的市場份額,發達國家食藥同源產品的涌入,對我國食藥同源食品產業形成了較大沖擊。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時代,人民群眾對健康飲食的需求日益增強。
宗錦耀進一步強調,發展食藥同源產業,必須以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前提,充分發掘農產品特別是特色農產品的食養食療功能,促進食藥同源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拓展價值鏈,帶動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激發農業農村新的發展活力。
推進特質農產品風險評估和標準建設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副局長金發忠表示,一些獨具食物營養和藥物部分功能的特質性農產品近年受到公眾關注。成立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將有效匯聚各方力量,聯合開展食藥同源產品的品種選育、生產提質、技術攻關與示范推廣。
金發忠強調,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將依托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國家農產品營養品品質評價重大專項,全力支持和推進食藥同源特質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營養功效與品質評價,推動食藥同源特色農產品標準體系和風險評估營養品質評價能力的建設。
大力發展新產業體系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指出,我國農產品消費已經從吃飽、吃好到吃健康的轉變,兼顧食療食養功能的食藥同源產品需求越來越旺盛,成立聯盟既是調精、調高、調優農業結構,促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實踐,又是開發多樣化、個性化、功能化健康食品,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實踐,其產生的科技成果將為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提供新動力。
廖西元表示將積極支持聯盟發展。一是通過產業技術體系加大支持。“十三五”期間,按照優化結構、補齊短板、調整方向的思路,將中藥材納入產業技術體系支持范圍,同時安排130多位崗位科學家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一個崗位科學家每年穩定支持70萬元。二是通過科研平臺的建設加大支持。“十三五”期間,已將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產后處理等兩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果蔬加工、畜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農產品儲藏保鮮等16個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納入農產品加工學科群支持范圍。三是大力推進科技合作,引導優勢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加快一二三產融合,讓聯盟成果在龍頭企業率先孵化、轉化,從整體上提升食藥同源產業化水平,把食藥同源產業做成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
廖西元強調指出,聯盟要真正抓實抓好抓出成效,聚焦關鍵產品、關鍵環節、關鍵技術、集成突破,扎實工作方案,精準定位、精準對接、精準發力,實現推廣應用三級跳,不斷提升食藥同源產業科技發展水平。
“聯盟聚集了全國農業、食品、醫療、中藥、餐飲及相關行業單位,按照‘集中資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運行機制,建立‘市場為驅動、技術為支撐、項目為紐帶、合作為目的’的開放式產學研政銀合作平臺,共同謀劃發展。”首屆聯盟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表示,“聯盟的成立順應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為相關行業、企業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交流、互動、成長合作平臺,有助于整合協調各方面資源開展聯合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以及宣傳工作,促進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社會團體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也是凝聚各界力量,培育發展大健康產業新動能的重要抓手。”
戴小楓強調,將在繼承和弘揚祖國傳統食療養生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引領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努力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裝備,多要素聚集、多主體培育、多體系建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整合創新鏈,大力發展食藥同源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新體系,促進農食醫藥四位一體協同發展,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