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江蘇而言,生豬存欄1700-1800萬頭,年出欄3000萬頭左右,全國排名在第十一左右。根據2016年4月農業部發布的生豬養殖規劃來看,江蘇屬于生豬養殖的限制地區。但是相對浙江、廣東,江蘇的生豬養殖條件要相對寬松。因而2016年以來,江蘇地區禁養區的規劃、豬場拆遷的情況并不十分嚴重。據數據顯示,2016年到如今,江蘇已經關閉或搬遷豬場7967家,江蘇省政府已經拿出10億元來進行補償。
號稱全部豬場已經完成糞污處理的浙江,在豬場大量拆遷之后,才發現豬肉供應難以保障,還需要到外省去建設生豬養殖基地。江蘇與之不同的是,在進行規劃、豬場拆遷的時候就考慮到豬肉供應的問題,因此在禁養區規劃、豬場關閉或搬遷、補償政策上也更為科學、合理。
一、首先來看江蘇當下的養殖情況
就生豬出欄來看,江蘇目前生豬出欄在3000萬頭左右,就分布來說,鹽城排名第一,年出欄量為674萬頭,占江蘇總量的21.6%;其次是徐州,年出欄為500萬頭,占江蘇總出欄總量的16%;第三位的是南通,年出欄367萬頭,占江蘇的11%。
第二梯隊的為泰州、連云港、淮安、宿遷,年出欄在250-300萬頭,整體上養殖量差別不大。
因此,對于此次江蘇省份調減生豬養殖量,主要也是從鹽城、徐州、南通地區開始。
可以看出,生豬調減幅度最大的為鹽城、徐州、南通。2016年底相比2015年,江蘇省生豬存欄量減少了95.7萬頭。
江蘇一共需要關閉或搬遷豬場9158家,已經關閉或搬遷7967家,還剩余1191家
南京、蘇州、鹽城已經完成,相差比較多的有淮安、泰州。
對于豬場拆遷,7月10日公布的“關于全省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督察調研情況的通報”中表示存在的問題有:“以關代治、重關輕治”現象較為嚴重。督察中發現,部分基層政府面對環保高壓,搞“一刀切”,重關停輕治理,盲目擴大禁養區范圍和強制關閉拆遷,對一些非禁養區內具備治理條件的養殖場也采取了一關了之、一拆了之的做法,導致區域內畜禽養殖量下降明顯,對市場保供和農民增收造成不利影響。去年底蘇南五市肉類自給率已降至25%以下。
可以看出,江蘇省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并且將在后期的工作中采取措施解決、防止更多類似的問題出現。
二、江蘇養殖區域布局
總量控減、質量提升,按照“種養結合、畜地平衡”原則,研究制定養殖區域布局調整優化方案,宜養則養,宜減則減。
可見,對于江蘇來說,更多注重的是平衡,而非一刀切。
三、拆遷中發揮資金的作用
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過程中,大部分地區出臺了養殖場關閉搬遷補償政策,并對規模場治理改造給予資金扶持。
南京市整合專項資金920萬元用于禁養區整治工作考核獎補,
鹽城市財政安排2000萬元工作獎補資金,縣鎮兩級落實補償資金近5億元。
泰州市從2016年起市本級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用于市(區)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考核獎補。
宜興市對666戶關停養殖場戶進行了驗收,全市累計已兌付關停資金近3億元。
如東縣從財政融資平臺籌集1.8億元用于禁養區養殖場拆遷和非禁養區養殖場升級改造。
丹陽市市級財政拿出約3500萬元按驗收確認的拆除面積對各地關閉工作進行獎補。
累計來看,江蘇已經拿出10億元來進行豬場關閉、搬遷補償。
四、為豬場解決用地問題
大部分地區反映,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沒有將畜牧業用地納入其中,對因禁養區劃定而關閉搬遷且具有合法用地手續的規模養殖場沒有落實“拆一補一”政策,部分有意愿想繼續養殖的規模場因沒有土地而無法落實異地新建。據連云港市反映,禁養區需關閉搬遷的484家畜禽養殖場中,80%的養殖戶愿意搬遷重建,但所需土地無法解決,目前僅搬遷了9家。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各地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龍頭帶動,積極推動畜牧業結構調整。南京、無錫、常州等地以市政府名義印發了畜牧業發展規劃,著力調布局、優結構,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鎮江市農委積極爭取國土部門支持,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設施農用地管理的通知》,明確將畜禽養殖設施用地列入鄉鎮規劃,要求以行政村為單位不少于20畝,或以鎮(街道、園區)為單位不少于200畝,落實到對應地塊,并對非禁養區通過檢查認定的規模養殖場設施用地及時辦理備案手續。
對于非禁養區的豬場來說,江蘇將對通過檢查認定的規模養殖場設施用地及時辦理備案手續。有了手續,豬場老板可以更放心。
五、舉辦培訓班,推廣糞污處理模式
今年以來,各地累計舉辦培訓班410期,培訓養殖場戶3.9萬人次,示范推廣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模式,指導養殖場戶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理改造,規范養殖行為。
南通市重點推廣畜禽養殖沼氣發電并網,已建設61處,今年計劃再建設10處。
淮安市積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建立了一批“畜-沼-稻(菜)”種養結合循環利用新模式,完成245個豬場異位發酵床改造。
鹽城市共建成各類蓄糞池8649個,沼氣池5550座,推廣異位發酵床1000多個,建成畜禽糞便處理中心8個,糞污集中處置點3個,年處理畜禽糞便90萬噸。
六、政府牽頭,為豬場探索多種養豬模式
無錫市啟動美麗生態牧場創建工作,計劃用三年時間打造一批種養結合、循環利用、一二三產融合、智慧化發展等畜牧業新典型。
常州市探索創新培育新型畜牧業經營主體,以“村級物業”的形式,采取不同方式和龍頭企業開展合作經營,建設一批種養結合型的美麗牧場,并將“牧企+村委”共建美麗牧場列入該市2017年項目指南。
響水縣通過調整土地利用規劃,落實了38個標準化生豬養殖集中區,采取政府出資建設,溫氏租賃管理,按照“公司+農戶”的模式運作,統籌解決養殖業污染治理和協調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