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成為養殖業的一道門檻,要加大政策扶持、做好引導,不能一限了之、一罰了之。環保倒逼轉型升級可能成為養殖業新的增長點
最近一段時間,持續上漲的價格讓“二師兄”飛到了風口上。據農業部監測,豬肉周均價每公斤26.24元,環比漲1.0%,連續第六周小幅上漲,同比漲了46.8%。
豬價漲落應理性看待。生豬養殖有一定的周期性,既要看到這次豬價上漲幅度較大,也應看到豬價長達3年在低谷徘徊,養殖戶損失慘重。觀察近十年來的“豬周期”,每一次豬價暴漲,直接原因都是供給減少,生豬養殖量下降,供不足需。只不過,與前幾次受疫病、價格等因素減產不同,這次的供給減少拋出了一個新問題,也是事關養殖業發展的大問題:生豬養殖如何邁過環保這道坎兒?
隨著新環保法、“水十條”等環保法規的陸續實施,不少省市都劃定了畜禽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適度養殖區,對原有的養殖場限期搬遷或關閉,并根據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適度發展畜禽養殖。據了解,目前已有10個省區已經或正準備啟動生豬禁養區的劃定,影響了2000多萬頭的生豬出欄量,某養豬大省萬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在禁養區內就拆除27座。
其實,前幾年“黃浦江漂死豬”事件發生之后,人們就對生豬乃至畜禽規?;B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進行了反思。與傳統農業田園牧歌式的種養方式不同,規模化養殖產生大量畜禽糞便和病死畜禽,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勢必會對土壤、水域等造成嚴重污染。
保護環境,是為了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因此,環保成為生豬以及畜禽養殖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也成為目前養殖業的短板之一。環保不達標,生豬規模養殖寸步難行。但另一方面,保供給的壓力仍在。生豬養殖跟不上,消費需求就難以滿足,本輪豬價上漲就是例證。在保環境與保供給之間,需要政府、企業、全行業共同努力,尋找到最佳平衡點。
筆者曾采訪過幾家大型養殖企業,其做法值得借鑒。只要技術過關,畜禽糞便也能變成寶貝。一家企業建了沼氣發電、有機肥加工等生產設施,自己養殖場的畜禽糞便不夠用,還配有專門的槽罐車,每天定時收集全縣規模豬場的畜禽糞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有了。還有一家企業探索了“養蛆治廢”的路子,通過“豬糞—蠅蛆—蛋白飼料—有機肥(燃燒棒)”的循環模式,既處理了鮮豬糞,又靠有機肥、蠅蛆賺了錢。原本只是為了化解難題,沒想到還給企業帶來另一個增長點。
因此,養殖業應把環保倒逼的轉型升級看作新的發展契機,主動適應、積極調整,細化的產業鏈也給不少企業提供了新的機會。當然,環保成本不能只讓養殖企業和養殖場(戶)來承受。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好引導、規范工作,不能停留在一限了之、一關了之、一罰了之。著力解決養殖企業推進生態環保的瓶頸制約因素,如新建、改造環保豬場選址難、沼氣發電入網難、有機肥綜合利用推廣難等等??萍贾螒M一步增強,幫助養殖企業、養殖場(戶)進一步降成本、增效益,集成、示范、推廣一批簡單實用高效的生態環保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