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養豬為過年,現在我們建起的養殖場養豬不光為過年,而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丟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在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陽鎮黎江村螺絲沖土豬養殖基地,貧困戶陳鳳元一邊用瓢滔豬食喂豬,一邊對前來采訪的筆者說。
走進養殖場,通過攀談筆者發覺養殖場與其他養殖場不同,該養殖場成員是以村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為主,他們不僅是豬場的合伙人,而且都是養殖場里的“上班族”。
“我們每天準時來上班,打豬草80元一天,種菜80元,煮豬食、喂豬100元,每月底結些生活費,賣豬后按工分全部結算。”65歲的貧困戶羅重新拿出大伙的記工表清點起自己的工分。據記錄顯示,他掙下的工分已經達到了脫貧要求的3600元。
螺絲沖養豬是黎江村脫貧致富項目。今年4月,在靖州國稅局的扶持下,致富能人龍均彬聯合貧困戶,投資20萬元,建成了螺絲沖養殖場。目前,養殖場存欄126頭本地土豬(其中母豬11頭),260只生態雞,110畝開墾出的土地。
“養殖場是以5戶貧困戶為主成立的,每戶按3萬元(全部靠借來的)標準入股。”龍均彬說,現在豬肉的行情雖然不怎么好,但我們養的豬全部是用豬菜、米糠、紅薯喂養的,價格應該會好,大伙脫貧致富應該是沒有問題。
類似的扶貧養豬場幫助貧困戶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收入來源。在靖州渠陽鎮官團養豬基地,45歲的計生貧困戶楊愛云告訴筆者,她家4口人,一個小孩讀大學,一個讀高中,由于丈夫耳聾,一只眼睛瞎了,加上嚴重的糖尿病,無法出外找到合適的工作。今年,村里建起養豬場,村支部安排她們夫妻倆到了豬場從事飼養工作,每個月均能拿到2600元固定工資,加上豬場一些小工(搬運飼料)的收入,月收入可達到3000元。楊愛云對此感到很滿足。
官團養豬場負責人、村支部書記周書軍告訴筆者,村里把產業與貧困戶就業捆綁在一起,全力扶持貧困戶就業,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目前村里4名貧困戶被聘為養殖場產業工人,今年預計全部能實現脫貧。
近年來,靖州以生豬養殖為載體推動脫貧工作,符合精準扶貧的理念。立足當地實際,引進溫氏集團,積極發展生豬產業帶動脫貧。
縣畜牧局副局長姚希煌告訴筆者,當地已經形成與溫氏“聯合唱戲”,探索了扶貧資金量化入股給貧困戶分紅、“扶貧養豬場(合作社)+就業”等扶貧模式。溫氏負責提供豬苗、飼料、生物保健和技術服務,養殖戶只需提供場地、圈舍及設備、勞動力和一定的保證金。養殖戶不用承擔市場風險,收益穩定,
在扶貧政策推動下,目前全縣有52家(63棟標準場房)扶貧養豬場落戶貧困村。每年可直接帶動約400名貧困人員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