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畜牧業需要發展,以保市場供給,促農民增收;另一頭,畜禽糞污造成污染,已成最大農業面源污染源。兩頭都重要,但兩頭又看似一對矛盾,難以調和。
湖北省畜禽養殖如何越來越“綠”
近日,記者走進豬圈、田間探究,發現各地創新不斷,探索出許多“變糞為肥”“變糞為錢”的新路子,促進了畜牧業良性發展,也為鄉村美景增添了新動能。
走地下管網 干濕分離發酵 糞水變肥水,往日臭豬場今成大花園
武漢金龍畜禽有限公司光輝養殖基地,位于江夏區山坡街光輝村,說它是豬場,更像是花園。千余畝苗木紅綠相間,500畝水塘魚躍荷香,數十棟藍瓦白墻的豬舍靜臥林中,這里養著2萬頭生豬,卻聞不到豬糞的異味。
“豬場每天要產生近百噸糞污,都被這些苗木、魚兒和附近的農田‘吃’了。”該公司董事長雷賢忠笑著說。
怎么吃?豬糞經過干濕分離并發酵后,沼氣供基地和附近農戶免費使用,干糞被農戶運走當農用肥,干糞中未消化的飼料用來喂魚,糞水則在厭氧池中發酵成沼液肥,通過2萬多米地下管網,為豬場內外6000多畝田地免費供肥。
然而,幾年前可不是這樣。雨水糞水未分離,豬糞豬尿混在一起,每天產生的糞污達200噸,公司花近千萬元建污水處理設施,每年花近20萬元保運轉,但還是難以全部達標排放,雷賢忠頭痛不已。
雷賢忠的煩惱具有普遍性。前幾年,全省有1800多家規模養殖場采用污水深度處理模式,但因設施資金投入大、運行成本高、處理效果不穩定等,很多處理設施成了擺設。
為此,近年我省(以下皆指湖北省)調整工作思路。畜禽糞便就近生產沼氣、變肥入地,成為主攻方向。
雷賢忠成為探路者之一,流轉土地種樹、養魚,改造豬舍減少糞污,鋪設管網送肥到田。“雖然花了1000多萬元,但豬場免后患,村民獲實利,值!”雷賢忠感慨地說。
PPP模式集中處污 豬糞“喂養”黑水虻,新模式新辦法層出不窮
仙桃曾是養殖污染重災區。一些養殖大村,村民要打100多米的深井,才能喝到清潔水。
如此下去,群眾不答應,法規也不容許。尤其是近年來,國家修訂了《環境保護法》,頒布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文件,我省也出臺《湖北省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等文件,給畜禽養殖污染戴上“緊箍咒”。
壓力變動力,該市全面打響養殖污染殲滅戰。
三伏潭鎮率先破題。該鎮采取PPP模式,集中收集處理養殖糞污,即鎮政府整合資金建設糞污利用系統,交給華新蔬菜專業合作社使用,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存儲池,合作社定期到養殖場有償收集糞污,加工成有機肥供社員種菜。“每畝節約肥料錢200元、提高單產與價格增收500元。”該合作社負責人算賬說。
一種模式,合作社、養豬戶、種植戶及政府,四方受益。這一模式迅速躥紅仙桃,并走向全省。
同樣在仙桃,同樣是畜禽糞污利用,維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玩”出了新高度。用豬糞“喂養”黑水虻,蟲體作為魚和家禽的飼料,蟲糞作為有機肥種植農作物。“1萬噸豬糞可以生產黑水虻幼蟲1500噸、有機肥2000噸,可實現產值850萬元,利潤300萬元。”該公司負責人介紹。
“黑水虻處理畜禽糞便,成本低,效率高,全程無二次廢棄物產生。”對此新“玩法”,省畜牧獸醫局局長蓋衛星充分肯定。
創新不止在仙桃。近年來,湖北全省各地積極探索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新模式新辦法層出不窮,如,京山中王關良種豬場室外發酵床模式、浠水大廣公司“第三方”處理利用模式、宜城綠鑫公司清潔能源生產利用模式等,效果明顯,可學可借鑒。
禁養限養 廢物利用 嚴控嚴管,湖北畜牧業呈現“綠色”美景
自我消納、基地對接、集中收集處理,成為消滅畜禽養殖污染的三把利劍。同時,提高養殖水平,實行清潔生產,源頭減污,效果也十分明顯,如今的湖北畜禽,越養越“綠”。
據統計,湖北全省5.4萬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中,3.3萬個配套建設有糞污儲存設施設備,占比64.3%;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7.8%。293個有機肥廠年產有機肥220萬噸,年產值近20億元。
2015年10月,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利用工作會在我省召開,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農業部總畜牧師王智才均表示,湖北為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探索了經驗。行走荊楚原野,隨意排放養殖糞便的情況逐漸消失,好空氣、干凈水正在回到村民身邊。
同時,湖北省109個縣(市區)已劃定禁養區1527個,總面積25801.51平方公里。目前,禁養區里已搬遷或關閉養豬場1811個,其他畜禽養殖場495個。史上最嚴“環評關”,將淘汰大批不過關的畜禽養殖場(戶)。
湖北省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說,不污染環境,是畜禽業發展的前提,即便在限養區、適養區里,如果污染了環境,又整改不到位,同樣面臨關閉。一定要讓湖北畜牧業增添更多“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