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史上最嚴的養殖環保政策,劃定禁養區,就是非禁養區也嚴格按照要求做好養殖糞污處理,目前環保政策已經到了收官階段,2017年年底禁養區養殖戶要關停或搬遷完畢。
禁養政策的實施影響了千千萬萬家養豬場的正常經營,很多養殖戶所屬豬場處在禁養區或拿不出足夠的資金用于建設、購買糞污處理設備而被迫退出養豬行業。我們會發現退出養豬行業的養殖戶大多是小散戶,于是乎有人質疑環保政策真相就是淘汰小散養殖戶的,當真如此?
近些年我國養豬業發展迅速,規模化豬場所占比重日益增多,即使是這樣,我國小散戶群體龐大,依然占據養豬市場的半壁江山。禁養區不允許養豬,不管是大豬場還是小豬場都要統統關閉或搬遷,這種處理方式一視同仁,沒有什么異議的,然而在非禁養區有些大豬場存活下來了,小豬場卻面臨被關停,這就是矛盾激化的地方。
大豬場資金雄厚,后面更有大財團撐腰,決策層頒布環保政策后,大豬場少說也得有幾百頭母豬以上規模,如果因為環保問題被關停,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的投入打水漂,那損失就太大了,唯一的選擇就是做好糞污處理,他們也有足夠的資金支撐這樣做。大豬場有糞污處理設備,糞污處理到達排放標準,那么豬場就能繼續從事養豬事業。
對于小散戶來說那造價昂貴一次投資需要幾十萬、上百萬的糞污處理工程是他們承擔不起的,拿不出足夠的資金用于糞污處理,污水的排放就不達標,從而無奈接受被關停的命運。
但從以上似乎可以理解淘汰就是小散戶 ,但是反過來思考下如果我們小散戶做好糞污,那一樣能繼續養豬事業,問題是龐大的糞污處理費用怎么解決?
其實糞污處理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也有費用較低的。糞污處理池處理糞污是目前使用最廣的方式,它要求技術含量低,投入少,能滿足小散戶糞污處理的要求。糞污處理池可分為,隔柵池:分離糞渣;調節池:沉淀發酵;曝氣池:加快糞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沉淀池:沉淀凈化。
平常做好豬干糞、尿分離,雨污分流,盡量減少用水沖洗豬圈(使用漏糞板,可有效減少豬圈用水量),豬干糞便堆肥發酵可作用有機肥使用,豬尿液可經過發酵生成的沼氣可用來做飯或發電,廢液經過特殊處理可直接用于澆灌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