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及海西這片土地,瀚海戈壁總是人們腦海中映現的第一個名詞。時過境遷,原來的茫茫戈壁灘上一座座工業廠房拔地而起,并攜乘“柴達木巨輪”致力遠行。而當我們驚嘆于柴達木盆地遍野的“富礦”時,這些年來,生態畜牧業的落地生根鋪就了海西向綠色生態發展的另一條“曲徑”。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擁有著大面積的可利用草場面積,面積達1.1億畝,尤其是東部三縣一市為農牧區,再加之草場單位面積畜牧業產值低、草地生產水平及物質基礎薄弱等因素,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勢在必行。
“扎實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及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走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海西特點的現代高效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以這個目標作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海西,先后制定并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高效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海西州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獎勵辦法》,建立激勵機制獎勵先進、鞭策后進,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群眾參與生態畜牧業建設、合作社爭先創優的積極性,成為引領牧區生產、組織、分配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力抓手。
“梅隴”破荒 畜牧業跨越發展
2008年,在天峻縣梅隴村開展的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工作,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場承包經營權、牲畜折價入股,勞動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為主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份制經營模式”的“梅隴模式”涌向潮頭,成為了該州生態畜牧業建設的主推模式。
至今,在全州牧區15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7個生態畜牧業聯合社依然可以看見梅隴模式的身影,初步實現了草地畜牧業資源集約化、資產股份化、生產專業化等向好環境,開創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生共贏”的草地畜牧業生產新局面。
梅隴模式的成功在海西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不斷創新和豐富生態畜牧業建設發展的寫照。以此模式作為輻射覆蓋,在海西各地已經不只是一個梅隴模式,更多的是根據各地鮮明特色而探索出的一個個諸如“轉產轉業型”、“社企聯姻型”、“三產拉動型”、“聯合三產型”等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新模式。
有了新模式的摧枯拉朽般的動力支撐,再加上“四個轉變”的扎實推進,在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分配方式和發展模式中的貫徹與落實,這讓廣大牧民群眾受益不少。
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新模式的推進,改變了過去合作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不足,組織調動了牧民參與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的積極性,實現了自我發展,加速了國家政策導向的落實。而且,改變了過去項目到戶、分散建設的方式,以全新的“支部+合作社”的組建模式,實現了牧區基層組織和生態畜牧業建設相互促進,在提升合作社模式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額外的驚喜。
截止目前,該州近82%的牧民已自愿加入合作社,部分牧業村社入社率達100%,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這讓更多的牧民群眾參與到了生態畜牧業建設當中,共同參與建設、共同致富成為大家一致的目標。
股份“改造” 合作社“如虎添翼”
傾力推進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是海西自梅隴模式后的又一大重要舉措。在推進工作中,海西以提升生產要素整合、優化畜群結構、完善規章制度、規范運行管理等為主要內容,這些工作的一一推進,無疑為當前合作社的發展注入了嶄新的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該州38個試點合作社扎實推進草場整合劃區和畜群重組工作,有序開展數據統計、建檔立卡、股權證填寫等步驟。經過相關部門統計,該州試點合作社入社牧戶已達到1599戶,整合草場面積1624萬畝,整合牲畜29.3萬頭(只)。
股份制改造主要通過生產要素資源重組,開展牲畜組群、種公畜集中管理、牲畜鑒定和選種選配,畜種、畜群結構得到優化,草地資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利用,打破以往以家庭為主的小而散的生產方式,進而向以合作社為載體的股份制發展方式邁進。目前,該州規范運行股份制經營的合作社能繁母畜比例由前5年的40%左右提升至70%以上。
在積極推進試點單元建設的同時,海西按照“堅持主次兼顧,統籌推進”的原則,積極鼓勵非試點合作社在沒有列為試點合作社的情況下,主動作為,積極投身于試驗區建設。
像都蘭縣艾里斯臺和科學圖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就率先成為了試點外的股份制改造成功樣本。艾里斯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已經被查汗西里聯合社吸納為成員社,邁出了聯合社由村級聯合向跨鄉鎮聯合的第一步;都蘭鴻格爾、茫崖行委嘎斯浩特、格爾木明根臺吉3個生態畜牧業聯合社的24個成員社股份制改造工作正在推進中。
項目建設 產業發展“根深蒂固”
13個試點合作社產業發展項目、21個大學生領辦合作社創業基金項目、12個試點合作社發展能力提升項目等一批項目的穩步推進,為海西全面推進生態畜牧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政策保障。
重點推進合作社畜產品品牌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海西畜牧業資源優勢和牦牛、藏牛、茶卡羊、蒙古羊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以打造綠色、有機畜產品特色品牌為目標,加快了天峻縣玉舟聯合社玉舟藏羊牦牛、格爾木那陵格勒合作社蒙古羊、烏蘭巴里河灘合作社茶卡羊等一批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商標建設,實現了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品牌優勢和經濟優勢轉變。
針對天峻縣有機畜牧業生產體系建設,完成有機藏羊牦牛認證工作,取得了有機產品活畜認證證書,認證范圍覆蓋天峻縣10個鄉鎮,認證藏羊28萬只、牦牛9.6萬頭。完成6個有機生態牧場和8個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同時,扎實推進高效養殖技術推廣項目,從項目實施效果來看,實現了母畜營養均衡、繁殖率穩步提升、幼畜斷奶期提前的目標,加快了幼畜出欄,經濟效益明顯。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老干部領辦合作社發揮了“事半功倍”的幫帶引領作用。涌現出了以王洛、李科等一批退休老干部幫帶合作社的典型,他們中有的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有的擔任工作顧問,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特點,破解了畜牧業產業化發展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貼近了與當地牧民的緊密關系,為合作社在決策、政策、技術、服務支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強強聯動 畜牧業發展“新業態”
“構建生態畜牧業聯合社經濟實體是破解當前合作社產業發展規模不強,有效帶動生產經營能力薄弱,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過程漫長,品牌建設和畜產品附加值不強等諸多問題的有效載體。”在海西州生態畜牧業建設發展研究中有這么一段文字,揭示出發展聯合社的必要性。
如果把合作社比作是各村獨自發展的“小集市”,那么聯合社就是跨入專業化和規模化的“大超市”。聯合社主要通過鼓勵和引導,按照“科學管理、統一規劃、地位平等、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等原則,自愿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實現規模化和多元化發展。
在2個縣級聯合社和5個鄉級聯合社中成員社覆蓋面已達到63個,形成了跨村社、跨鄉鎮的新型畜牧業經營主體格局。
為了推動聯合社規范化建設及后續產業發展問題,在聯合社下面設立滾動發展基金,制定了聯合社滾動發展基金管理辦法,扶持聯合社成員優勢特色產業,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先后投入滾動發展基金963萬元,用于聯合社飼草料加工廠、規模養殖場、屠宰加工廠及綜合大樓、引進優良等級母畜等一、二、三產建設。
天峻縣草希生態畜牧業聯合社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斷壯大起來的一家聯合社。在生格鄉黨委政府的引導下,用好、用活草原生態補獎資金,率先開展了聯合發展三產建設,籌集1200多萬元資金,在縣城建設了一處集住宿、民族特色餐飲為一體的生格大酒店,占地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所得收益實行按股分紅,實現了“一產”支撐“三產”、“三產”反推“一產”發展的多產融合互動機制模式。
同時,聯合社還專門成立了牲畜防疫、剪毛、畜產品及飼料拉運等專業綜合服務隊,在服務于成員社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后,專業綜合服務隊還將通過“走出去”的方式,開展有償服務,壯大和提升聯合社專業化服務水平,有效發揮聯合社輻射帶動作用,做到有的放矢。
隨著生態畜牧業聯合社的穩步推進,其影響力和輻射面正在不斷向農牧區縱深推進,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凸顯。目前,部分非試點合作社積極遞交申請,紛紛要求加入聯合社“抱團”經營,都蘭縣宗加鎮12家合作社、格爾木烏圖美仁鄉9家合作社和茫崖行委3家合作社主動參與成立鄉(鎮)級生態畜牧業聯合社。
服務“加碼” 激發新活力
海西州在推進試驗區建設中,圍繞規范合作社財務管理、建立融資服務機制、夯實產業發展等基礎方面,多措并舉,創新服務,激發合作社發展活力。
通過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金融服務中心,加快了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進程,促進了合作社規范運行和組織化程度提升,為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堅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并且以合作社需求建設為導向,建設內容按照合作社理事會提議、社員大會表決、縣農牧局審查、州農牧局審核批復、省農牧廳備案等程序確定,推行項目建設資金折股量化,加速合作社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
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生態畜牧業社會化服務和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新路徑。牽頭組建成立了以財務管理、技術服務和政策宣傳、項目咨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機構,開展生態畜牧業購買社會化服務,已在規范合作社財務管理和組織運行方面取得了實效。
接下來,海西州將把試驗區建設單元全部納入牲畜保險范疇,積極開展合作社牲畜保險工作,強化科技推廣和服務,實現對試驗區主導產業技術服務的全覆蓋,組織開展生態畜牧業發展、合作社管理運行和電子商務技能等培訓活動,為合作社發展提供更有效、更科學的外部環境。
事實上,在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梅隴模式的成功,還是合作社及聯合社的建設和系統改善,海西州一直以來都是立足于廣大農牧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切實為老百姓搭好走向小康路的“綠色”坦途。
乘著“四個轉變”的大潮,海西將“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作為農牧業轉型發展的新指向、新要求,把實現生態友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當做轉變的路徑方法,堅持做到與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技術推廣、牧區精準扶貧等工作強力結合,不讓生態畜牧業發展成為單一的“牛羊產業”,融合多元發展和輻射能力,推動海西生態畜牧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