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召開記者會,農業部負責人就“農業供給側改革”答記者問。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指出,改革推進一年以來,我國籽粒玉米已調減3000萬畝左右,對政策性糧食庫存的消化起到作用。2017年,我國要繼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累計調減總量爭取達到4000萬畝。
這也意味著,我國北方“鐮刀彎”地區等非優勢主產區,將被繼續調減1000萬畝種植面積,由此推動中國農產品(11.770, 0.01, 0.09%)結構的調整。
韓長賦在記者會上強調,將以深化收儲制度改革等舉措,作為2017年農業“增動能”的主要途徑。 此舉預示著,玉米去庫存將成為2017年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看點。調減1000萬畝玉米在韓長賦的答記者問中,玉米成為第一個被“點名”的“網紅”作物。
韓長賦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適應市場需求,改善農產品的供求關系;二是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三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 從全國種植結構上,玉米是牽動農業供給質量的重要作物。
中國的玉米種植主要分布在“鐮刀彎”區域,“鐮刀彎”區域因在地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玉米之所以成為人們關注的“網紅”,是由于這種農產品近年來出現的詭異現象——生產量、庫存量和進口量“三量齊增”,其具體表現為邊進口邊積壓庫存,好糧入庫而差糧入市。不少農業研究者認為其原因在于進口玉米比國內玉米便宜,國內國際價格“倒掛”。而“倒掛”的原因一方面是生產者能力問題,一方面則緣于2011年的玉米“托市”收儲政策。
據統計,過去11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1.95億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四成。值得注意的是,“鐮刀彎”地區是典型的旱作物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產量并不穩定。這也就是說,農民們因“政策市”托底種玉米,也擠占了發展其它農業產業的空間。
中央高層對此的解決思路是減少政策對玉米價格的干預,用“釜底抽薪”的辦法讓一部分農民放棄種玉米。2016年,內蒙古和東北三省將以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僅黑龍江一個省份,2016年全年就調減了近2000萬畝玉米。
“過去的農業結構調整,是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進行的,主要是通過行政推動;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用市場的手段,用改革的辦法,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結構調整。”韓長賦說。
這一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在7日的記者會上,韓長賦表示,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理順了價格,激活了市場,提高了競爭力,帶動了玉米加工,也倒逼了結構調整。在2016年調減3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將爭取調減到4000萬畝,也就是新增調減面積1000萬畝。
按此前中央高層2016年公布的計劃,“鐮刀彎”區域玉米調減節奏是,五年5000萬畝的規模,平均一年1000萬畝。而從韓長賦此番提到的計劃看,玉米調減行動正在加速。而落地到地方,調減面積可能更多。例如近日黑龍江省召開春耕電視電話會議,就提出繼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已與全國目標同等數量。去庫存與糧食安全并舉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調減,中國的糧食產量十多年來迅猛增長的勢頭受到一定影響。新世紀以來,中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首次回落,減少104億斤,其中大部分是玉米的“功勞”。這會不會影響我國糧食安全?
在7日的記者會上,韓長賦強調,糧食產量回落減少的主要是玉米,是主動調整的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有一些增減,這是正常的,而且也會成為一種常態。對糧食產量的年度間合理性波動,需要理性來看待。
“我們糧食生產沒有放松,也不能放松,作為農業部門來說,我們的第一位的職責還是要保障全國人民能夠到點開飯。”韓長賦說。
韓長賦進一步表示,農業部將堅持國家新的糧食安全戰略,首先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一方面,要保持稻谷、小麥這兩大口糧的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另一方面,就是要穩住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要完善糧食價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給種糧農民以適當補貼。
韓長賦還在會上強調,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如此一來,即使市場和年度產量有一些波動,也能保障只要有需求,就產得出、供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