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政策日趨嚴格,畜牧養殖業的門欄也在不斷走高,2017年是個風起云涌的一年,許多的散養戶和小型養殖場,由于環保排污不合格,逐步退出市場,隨之而來的是大資金、大集團強勢介入,規模化和標準化養殖場成為現階段發展的主流,然而退出市場的散養戶和小型養殖場主們將怎么辦?是不是可以試試這5個發展方向呢?
一、生態養殖
許多的散養戶退出市場的原因正是由于環保政策不達標,無法繼續養下去,如果改做生態養殖,是不是能緩解呢?散養戶有一定的養殖技術經驗,缺乏的是科學的管理與指導,如果家里有一定土地或草地,又在可養區內,可以試著轉為生態養殖。
二、規模化養殖
有一定經濟實力、養殖技術高的部分散養戶,也可向規模化養殖場發展,以生豬為例,堅持自繁自養,出欄量最好在500頭以上,在做好環保措施的同時,還可申請一定的國家補貼,畢竟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三、畜禽糞便的利用
在養殖規模的大縣,完全清退區內養殖場短時間是不可能的,單一養殖戶無法承擔環保設備的高昂代價,若養殖戶能聯合起來成立合作社,在養殖的同時,加大畜禽糞便的集中處理和利用,不僅解決環保問題,還可為農民增加部分收入。
四、糧改飼
由于玉米收儲政策的影響,導致2016年玉米滯銷,因此在2017年國家一號文件中提出在玉米主產區實行“糧改飼”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和飼草料共同發展,這也為生態養殖提供了飼料來源,也為部分農民提供了一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