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國養豬業來說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但是若要輪產業化的發展,應當是從1980年之后開始。特別是伴隨飼料工業的崛起,生豬養殖業越來越朝向規?;⒓s化發展。因此在2000年之前,我們可以認為是飼料業主導了養殖業。
而進入2000年之后,特別是2005-2013年,飼料生產總量進入飽和階段,在2013年總量1.9億噸出現首次下降。就飼料企業產能利用率來看,行業的平均水平在40%,甚至部分大型企業利用率在30%左右。
2013-2017年,這個時期的中國養豬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轉型階段。一方面是2013-2015年第一季度的豬價低迷,導致大量豬場退出市場。由此帶來飼料銷量大幅下降,飼料企業紛紛裁員,收縮業務。
也基本在這個時候,所有的飼料企業都認為,單純的飼料企業已經難以再有更大的發展,不少企業提出了轉型互聯網或者食品。
而在2015年豬價上漲,溫氏、正邦、牧原大賺之后2016年-2017年飼料企業再次殺入養豬業,扛起了養豬的大旗,到處跑馬圈地。比如今天我們看到,正大、大北農、新希望六合、禾豐牧業、正邦等等飼料企業,到處在找地,到處在投資或者收購豬場。
如果整個流程看下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2013年,畜牧業的資本,都集中在飼料企業的手里。也就是說,錢,都讓飼料企業賺走了。
任何行業或者任何產品,都不是永遠增長的,其利潤空間都是階段性的。或者說,在飼料這個風口過去,飼料企業急于尋找下一個風口。
如今,在中小散戶退出市場,溫氏、正邦、牧原崛起之后,已經握有資本的飼料企業調轉方向,又開始滲透到養豬業中來。
這個時候,飼料企業基本抱有四種目的。
一、養豬可以擴大飼料銷量,特別是上市飼料企業,需要銷量來維持市場占有率,穩定資本市場的信心。
二、現在中國養豬業正重新洗牌,現在不圈地養豬,以后想養,都沒地方。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豬場都是飼料生產、生豬養殖一體化的,不養豬,飼料賣給誰去?
三、未來養豬拼成本,只要把豬養好,成本控制好,大企業養豬也賺錢!比如溫氏,養豬十幾年,還從來沒虧過。當然,溫氏不虧,但是正邦、牧原卻是虧損的。
四、表面養豬,實際上是為了食品。比如正大,新希望六和,目前戰略重點都是圍繞食品展開。
除了這些大企業,還有一大批中小型飼料企業也在養豬,比如自己建設種豬場,或者抓仔豬進行放養合同豬。但是根據靜書了解,這些中小企業放養合同豬存在較多的問題,不論是利益分配,還是成本控制,與溫氏相差甚遠,存在較大的風險。而與這些企業合作的農戶來看,與企業的合作關系也并不穩定。
為什么說現在是一個亂世?不是亂在養豬上,而是亂在瘋狂上。
在上一波規模驅動的階段中,只要是找地建廠,只要是能生產出飼料就能賺錢。
那么當下已然進入資本驅動的階段,養豬門檻已經提高,中小散戶(30頭母豬以下)不斷退出,有錢才能養豬。
下一波,必然是成本驅動。大家都養豬,拼的是什么?是誰的豬場更大?誰的設備更先進?
不,拼的一定是核心競爭力,一定是成本。
目前已經是2017年5月份,五一期間大家期待的上漲沒有到來,下半年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盡管下半年會出現階段性的上漲,但是難以基本難以達到去年的高點。而展望2018-2020年,伴隨大規模豬場的高歌猛進,生豬供應只能是越來越多。當下還處于瘋狂擴張的局面,我們走訪中并沒有看到以縣城為單位的合理規劃,合理的承載量是多少,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或許,所謂的合理,只能是這一次瘋狂過后,才能找到一個適中的答案。
如果說新希望六和、大北農、正大這些飼料企業抓住了規模驅動的風口,成為第一波崛起的企業。
如果說如今的溫氏、牧原等上市企業抓住了如今金融驅動這個風口,成為第二波受益的企業。
那么,第三波,誰又會勝出?
一定是成本。
而成本中做的最好的,一定是我們家庭豬場。
誠然,當下家庭豬場的發展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政策不清晰,當地縣政府扶持力度不到位,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等等。但是在通過山東、河南、河北的走訪我們發現,還是存在不少70后、80后,甚至90后在從事這個行業。他們年輕,有思想,獨立,會思考;他們關注國家政策,緊跟行業形勢;他們注重學習,樂于分享;他們積極向上,他們奮發圖強。星星之火尚可燎原,中國家庭豬場也將在這一批年輕人的手中形成樣板,達到環保與養豬業的融合,真正做到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
而這,也一定是國家希望看到的。在這一波扶持規模豬場發展的大潮過后,國家一定會重新審視家庭豬場的地位和作用,一定會在全國范圍內推動家庭豬場的發展。
屆時,勝出的,一定是今天堅持奮戰的養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