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周期是目前是我國養豬業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困擾養豬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熨平豬周期是養豬業內的共同訴求,但是如何熨平豬周期不是哪一個方面的效力,需要找到造成豬周期和影響豬周期的根源。
熨平豬周期,從我國生豬產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可能理想非常美好,現實非常骨感。豬周期從源頭上講是由供應周期決定的,因為成本沒有周期性,而需求是一年一個周期。從過去來看,豬周期是3~5年,所以豬周期本質是一個供給周期,因此要豬周期平穩,就要平穩生產,平穩生產非常難。
豬周期的定義
雖然最近幾年我們養豬業是走在熨平豬周期的路上,但是想達到熨平的結果可能10年都非常困難。我們先要清楚周期的定義,“周期”是指事情的發展、運動或者某些特征遵循連續重復的規律,連續兩次出現所耗費的時間就是一個周期。
對于豬周期的解讀或者定義上,行業內和行業外的不一樣。很多行業外的人認為,兩個豬周期的最高點,中間的時間是豬周期;對我們從事養豬行業的人來說,什么時候產能完成了一個周期才是一個豬周期。如果豬周期的本質是供給周期,必須以產能來界定豬周期,而不能單憑價格。價格的表現通過10多年來看,我國養豬業現在已經出現過連續三年虧損的情況,那么第一年虧損的時候,如何判斷第二年虧損是否會出現。我們要知道,豬周期表現的是價格,但是實際上是產能。
豬周期包括供應周期、需求周期、盈虧周期。在2003-2016間,之前經歷了3個完整的周期,第一個豬周期是2003-2006年,第二個豬周期是2006-2010年,第三個豬周期是2010-2015年上半年,周期的強度依次為3、4、5年。豬周期曾經在剛剛結束的那個周期里連續出現過虧損,當第一年出現虧損,后面出現時上漲時,很難判斷這輪豬周期是否結束了,下一個豬周期是否開始,所以如果單以價格或者盈利來判斷一個豬周期的起始非常容易產生誤判。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底行業內有無數的企業對2014年的行情產生了方向性的誤判,運用了以往豬周期的規律,即認為豬周期是3年左右,一年賠一年賺一年不賠不賺,到頭來白干,然后分析出來的結論是2011年賺錢了,2012年沒怎么賺錢,2013年虧損了,所以2014年能夠賺大錢了,稱之為“1、4、7豬周期”?,F實的情況是,2014年比2013年虧得還要慘,且2014年的虧損只是剛剛開始,虧到了2015年年中才結束。所以如果以價格和盈利來判斷豬周期,非常容易出現這種判斷性的錯誤。
對于我們行業內的人來說,判斷豬周期只有一個標準:母豬的產能,我們就看母豬的產能是否被淘汰,母豬的產能是否完成了一個豬周期,價格高位利潤高時肯定會促使產能擴張,虧損時可能會淘汰一部分產能,所以只要過剩的產能沒有被淘汰,就不能說這輪豬周期結束了。當產能完全淘汰以后,后面才能說上個周期結束了,下個周期開始了。
豬周期的變化
通過3個豬周期的表現來看,很容易看出豬周期越來越長,原因是什么?如果觀念還停留在中國3年一個豬周期,那么思想該變了,10年前是3年,現在早就不是3年了,剛剛過去的豬周期是5年。這個豬周期從2015年3月18日開始,到現在已經快2年了,這輪豬周期的時間會堅持多久?要看產能的恢復情況。豬周期沒有什么規律,規律都是可變的,我們必須緊盯母豬產能來判斷豬周期的開始與結束。
以前豬周期短是因為產能變化的周期性很短,行情好的時候產能可以很快得到恢復,行情差的時候能夠很快把過剩的產能淘汰掉,完成一個周期的時間短、節奏快。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散戶多,行情好就很快投入養豬,虧損時資金鏈斷裂立刻淘汰。所以散戶占主力時豬周期很短,而且散戶多的時候只要不發生疫情產能變化不是很大,豬周期變化的強烈程度也不是很大,盈利狀況最好時200~300元/頭,賠錢時最多賠100元/頭,所以產能變化幅度很小,產能過剩時不超過5%,短缺時不超過10%。投機分子多,潤滑劑就多,因為轉得快。
隨著散戶越來越少、規模豬場越來越多,反而會出現另一個問題:潤滑劑沒了,反應變大了。因為所有的規模企業都想按照自己的產能,按照自己豬舍的面積,投資所建的規模來設置自己的規模,很少根據豬周期調整存欄,所以豬周期投機分子減少,散戶越來越少,規模豬場越來越多導致產能變化越來越遲鈍。當虧損到來時,都不愿意淘汰自己的母豬,都希望別人淘汰母豬,這對形勢非常不利。產能過剩時必須要淘汰過剩產能,但規模場多了,都不希望淘汰自己的產能,到最后了就是“勝者為王”。這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誰把自己的母豬淘汰了,過剩的產能淘汰之后,豬價上漲了,但是自己場里沒有豬就是輸家。虧損期的拉長是規?;潭仍谪i周期上的充分體現,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規模化比重越來越高,中國的豬周期越來越長,尤其是產能過剩的時候完成淘汰過剩產能的過程會非常難。這也就是說,不要認為規?;潭仍絹碓礁撸嶅X越來越多。
豬周期和蛛網理論
株網理論只有三種蛛網:收斂型蛛網、封閉型蛛網、發散型蛛網。我們希望生豬市場能夠呈現的是封閉型蛛網,或者是收斂型蛛網,越來越接近于均衡水平而不是劇烈的波動,或者保持均衡線上下,等幅的波動(封閉型蛛網),這兩個對于整個產業鏈來講都是有好處的。飼料企業、獸藥企業、種豬企業以及屠宰企業等都可以隨之變化自己的產能,幅度不要太大。養殖戶可以調節養殖規模,但飼料廠不可能根據行情隨時調整生產線。對于整個產業鏈最有利的蛛網理論,我們希望中國豬周期是傾向于收斂型蛛網或封閉型蛛網,但十幾年以來的豬周期呈現的是形成發散型蛛網,這對行業是有傷害的,因為偏離均衡水平是越來越遠,不是嚴重的缺口就是嚴重的過剩,很少出現供需均衡。波動越大,豬產能跳動越大,飼料、獸藥、屠宰、設備都要隨之改變,這種發散性的蛛網其實對養豬行業是非常大的傷害。
豬周期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生豬市場會出現劇烈的波動?整個價值鏈的變化是這樣傳遞的,生豬價格好比是市場經濟的價格信號,它來配置資源,來充當市場的指揮棒,是市場里一直無形的手。價格上漲會刺激仔豬補欄行為,然后仔豬價格上漲,仔豬利潤就增加,肥豬利潤也增加,這又推動母豬的補欄,母豬的補欄會反應在母豬的價格上,母豬補欄影響仔豬的存欄,再影響供應,進而影響價格,就是這樣的傳遞出現了行業獨有的特點。
豬周期的價值傳遞
為何市場出現劇烈的波動?因為傳遞是這樣的,生豬價格-養豬盈利-仔豬補欄-仔豬價格-仔豬盈利-母豬補欄-母豬價格-母豬存欄-總存欄-生豬供應。從價格傳遞到產能,這是由生育周期決定的,所以整個豬周期中其他因素可能都會變,都不規律,只有一個不變,就是豬的生理問題。什么時候補欄母豬?母豬生的小豬什么時候出欄上市?這是生理問題決定的。所以,對于養豬企業而言,根據什么安排生產?如果根據價格去安排生產,永遠跟不上豬周期,追著豬周期跑永遠追不上豬周期,要跑在豬周期前面必須跟著母豬跑,因為母豬決定最終的供應,供應決定價格,而價格反過來可以影響供應,影響存欄。所以千萬不要跟著價格指揮棒走,否則會讓80%的人迷茫,行情好時場里沒豬,行情不好時場里大量的豬。豬周期的核心是生理問題,這非常符合蛛網理論,因為蛛網理論就是研究價格與供給之間的實質作用。從生產傳遞到價格,大概需要一年的時間。
生豬供應影響豬周期。要想熨平豬周期,必須先把生產穩定下來,影響供給、影響生產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母豬的生理周期外,最重要的是疫情。疫情決定了后期的供應量,母豬多不一定后面出欄的肥豬多,要看活下來多少,所以疫情非常重要,要想熨平豬周期需要先把疫情穩定。
豬價對養殖戶心里預期的影響也是影響生產穩定的因素之一。這兩年信息越來越發達,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養豬戶的信心容易被市場上的信息所影響,壓欄、惜售、拋售這些行為極其容易受到信息的引導而發生,這也是影響短期豬周期的一個重要因素。還有一個因素是外部市場,就是進口豬肉,2015年我國進口豬肉150萬t,2016年約162萬t,未來進口量可能越來越大。美國有沒有可能根據中國生豬市場的變化把美國的生豬產能從現在的1億頭左右增加到2億頭?美國完全有可能根據中國生豬市場的變化把自己的產能翻一番。中國生豬市場對豬周期影響最大的是外部的供給。2016年6-10月份進口豬肉大幅增加導致豬價在4個月內下跌了27%,這種情況已經顯示出了進口豬肉對豬周期的較大影響,將來會越來越大。未來5~10年,中國有沒有可能把豬肉的定價權丟失也不好說,現在中國豬價和國外是冰火兩重天,因為定價權在國內,一旦進口豬肉數量越來越多,定價權就會越來越少。另外,政策調控也會影響到生產的穩定,想熨平豬周期不僅是行業內的希望,也是政府的希望。
關于需求周期性變化,其實需求的周期性變化是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水平的提高而變化,而這些在豬肉需求里并沒有明顯的周期性。豬肉需求里唯一有周期的是季節性的消費特點。冬季是豬肉消費最旺的時候,到次年5月1日之后就會是低點了,高點和低點的需求量會相差30%以上,而且每年都會出現,周而復始。所以需求的周期性變化對于豬周期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影響需求周期變化的因素有收入、消費習慣、疫情、食品安全、畜產品價格政策調控等。這是和我們豬周期相關數據分布的一些情況,可以對比看看。
豬價調控
政府從2007年發放母豬補貼開始就想熨平豬周期,但是實際上到現在豬周期越來越長,變化幅度越來越大,說明產能變化幅度也是越來越大。因為在政府監測的數據里,我們特別希望中國農業部門能夠把準確的母豬存欄量弄清楚,但是從2007年開始調控至今,政府監測的12個指標,有3個指標都是與母豬有關,即使這樣也很難拿到準確的母豬存欄量,所以一些數據會讓業內人士比較疑惑。2016年豬價漲至10.5元/千克,但2016年的供給是由2015年的母豬量決定的,但是2016年12月份的母豬存欄量比2015年還少,很多人猜測2017年的豬價格是多少?10.5元/千克可能還不是頂,有人說可能是11~12元/千克,高點會否是2017年?養豬業內非常希望有個準確的母豬存欄量,但是目前的狀況是很難,所以政府關于豬價過高、過低的調控政策,如果沒有數據支撐,會非常困難,所以熨平豬周期顯得心有而力不足。
要想中國的生豬產能更加穩定,需要看看國外是如何做的。美國完全是自由市場,不過美國是在完全競爭的基礎上啟動了非常及時準確的數據,讓生產者都知道實時變化的數據,讓所有養豬人看看決定補欄或淘汰時,下個月的存欄上能夠反應出來,所以能夠及時穩定產能,不至于一窩蜂地補欄,讓半年內母豬存欄量上升10%。因為在數據開始變多時,數據已經顯示出來了,一旦過多,隨之就縮小存欄。美國豬周期也很長但是波動沒有我國這么大,美國養豬頭均盈利在50~100元/千克就很可觀了。
學習歐洲、丹麥、荷蘭、德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采集生產的準確數據,我們也可以去做一些熨平豬周期的工作,但是現在看來在我們國家比較難。造成豬周期劇烈波動的源頭是產能不穩定,不穩定的原因是中國生豬產業處于劇烈的轉型期,大量散養退出大量規模擴張,并且這種退出和擴張并不是有序的,是沒有計劃的,經常出現虧損的時候散戶退出30%,規模擴張只有10%,所以造成第二年產能嚴重不足;產能過剩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養豬業的這種劇烈的轉型期已經進行了10多年,可能還有5~10年的路要走,甚至更長。所以熨平豬周期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現在走在這條路上,這條路現在來看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