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農業部正式實施了動物疫病防控新政策,對免疫和撲殺病種進行了調整并建立了相應的進入退出機制。在全國農牧漁業大縣局長輪訓畜牧大縣獸醫局長班上,學員們針對動物防疫政策實施及如何對政策更有效的執行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河南省鞏義市畜牧局副局長李振舉介紹,在重大疫病免疫政策的調整中,免疫中有個關鍵環節,就是飼養量的確認。“我們對飼養量的認識應該是存樣量加上畜養量。生豬的畜養量可以按照動物檢疫來確定,但是存欄量這個數字是動態的,因此可采取這樣的辦法,以畜養量加上死亡量得出免疫的數字,這樣相對比較準確。”
“正是由于養殖量是有彈性的,這樣核定疫苗數量對于規模養殖場的工作量就很大。另外,在實際工作中疫苗使用的數量也沒有具體的劑量標準,很容易造成其與養殖量銜接不上。”廣西南寧市武鳴區農業局副局長黃衛群建議,首先按照市場行情,適當提高市場標準,其次是制定出臺重大疫病應激反應死亡的應對辦法。
內蒙古興安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吳衛杰認為,隨著豬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退出國家強制免疫,強制免疫的病種在減少。這其中的確存在風險,但各省在退出強制免疫之前,可以自行做一些風險評估和考量,這樣可根據實際調查結果,來確定區域范圍內是否退出。如果是風險非常高,則完全可以不退出,由地方政府來確定。
天津市薊州區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科長黃艷興表示,“有的強制免疫效果在我們這也不太好,目前好多養殖戶基本上就不用政府采購了。所以,這樣的調整也有利于養殖戶的自主選擇。但是豬瘟退出強制免疫,并不是徹底退出免疫,不做豬瘟免疫是不可能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豬瘟的厲害。”對于機制的調整,青海省互助縣農牧局副局長星金鵠也認為,在動物疫病防控政策調整過程中,可以將納進來和排出去這兩個機制下放得更靈活一些,這樣地方可以針對需要進行調整。
農業部獸醫局孫永健表示,動物防疫實施政策其實是在不斷調整當中,未來發展方向是彈性機制肯定會越來越大,會把更多的自主權下放給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