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地處南國的廣西依然惠風和暢,樹綠花紅。行走在鄉野田間,金黃的稻茬田、明凈的小池塘、村頭佇立的古樟樹、白墻黛瓦的三合院,如一幅幅畫卷映入眼簾,讓人心生悠悠鄉愁。
雞滿籠,豬滿圈,牛滿欄。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中,由于畜禽養殖收益較高,養殖業成為廣西農業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為了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廣西水產畜牧獸醫部門大力推廣以“微生物”為核心的生態養殖模式,有效破解了規模化養殖中糞污難處理、抗生素濫用、飼料成本高、產品質量不安全等難題,最終實現了“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生態養殖目標。一場養殖方式的“微生物革命”在八桂大地逐浪展開,讓廣西養殖業的轉型升級走在了全國前列。
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張秀隆認為,生態養殖符合“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特征,可從根本上轉變養殖業發展方式,是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發展的“廣西模式”。
“微生物+”,被動治污轉向主動環保
廣西是我國畜牧業大區,水牛、奶水牛存欄量全國第一、黃羽肉雞飼養量全國第二、生豬出欄量全國第八,肉牛、肉羊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隨著規模化養殖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種養結合平衡被打破,畜禽糞污難處理的問題日益突出。“其實這不只是困擾廣西畜牧業做強的難題,也是阻礙我國畜牧業現代化發展的瓶頸。”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蔣和生說。
全國各地都在尋找解決畜禽糞污處理的對策,建沼氣池實現資源化利用是主流,但投入成本太高;發酵床簡單方便,但圈舍溫度過高,尤其不適宜南方地區;有的地方迫于無奈就把養殖場搬到山里,但這是污染源的轉移,并沒解決問題。
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立足于全區中小型養殖場居多的實際,探索出了以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益生菌利用為核心,涵蓋“微生物+固液分流”“微生物+高架網床”“微生物+飼草料”等多個層次的生態養殖模式。通過發酵飼料、改善腸道、分解糞便,可以實現抗生素用量大幅降低、用料用水用工大大減少、糞便變肥料實現零排污,畜禽產量質量雙雙提升。
在陸川縣大塘坡鎮,廣西聚銀牧業豬雞場旁邊用來排污的池塘清澈見底,魚兒暢游。該公司副總經理何應龍說,我們采用“微生物+固液分流”,加裝了固液分離機對沼液進行“壓榨”處理,劣五類池塘廢水變為可直接灌溉稻田的肥水,沼渣經微生物發酵除臭后變成有機肥可用來養魚種菜。
廣西聚銀牧業是第一批開展生態養殖的企業,何應龍頗有心得地告訴記者,“微生物+固液分流”適合原本建有沼氣池的大中型養殖場,徹底解決糞污問題;“微生物+高架網床”最為先進,處理糞污最高效,適合新建或者改建的養殖場;“微生物+飼草料”用于擴大飼料來源,降低養殖成本。
“生態養殖全程利用微生物,是一種全新的養殖方式,由被動治污轉向主動環保,由屁股治污轉向嘴巴環保。”蔣和生說,得益于生態養殖的推廣,全區“十二五”畜禽養殖污染減排目標已超額完成10%以上,養殖污染加重態勢得到有效遏制。《廣西現代生態養殖“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也已審核通過,確保到2020年全區畜禽生態養殖達標率達到90%。
高架網床,低矮圈舍升為二層小樓
作為生態養殖的重頭戲,廣西各級政府采取“整合項目資金、依托龍頭企業、創建養殖示范”等措施推廣“微生物+高架網床”。目前,廣西已建成并實施高架網床的養殖場超過500家,欄舍面積高達63.16萬平方米。
常規的養殖場多為低矮的圈舍,需要每天用水沖洗,會產生大量糞污。在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宏祿養殖場,一棟棟如小洋樓般的高架網床豬舍整齊排列,偌大的養豬場幾乎沒有臭味。該公司總經理楊朝祿介紹說,一樓的集糞區地面硬化,二樓的飼養區采用全漏縫地板,豬糞尿直接落到一層。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用水沖,員工勞動強度也大大減輕。
微生物的使用,可產生“四兩撥千金”的功效。在飼料里添加枯草芽孢桿菌和糞腸球菌等益生菌,可以調節飼料酸堿性、改善腸道環境,促進飼料吸收、減少糞便臭氣,還能夠提高豬的免疫力,大幅度降低抗生素的用量。而集糞區撒入相關微生物,既能消除糞臭又能抑制蚊蠅滋生,定期清理即可獲得優質有機肥。
楊朝祿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1000頭的養豬場,高架網床每平方米建設成本比傳統豬舍多500元,使用益生菌增加飼料成本8元,每頭豬增加投入約20元。而用水量減少90%、用藥量減少66%、用工成本降低75%、日增重提高30%、出欄提前20天等,每頭豬收益增加可達150元,這個養豬場一年下來就可以節本增收13萬元。所以,高架網床應用于規模化養殖,不僅效益顯著,可以很快收回投資,還能從根本上解決糞污處理和抗生素濫用的頑疾。
賬算清楚了,群眾的積極性就來了。興業縣天平山鎮陳村號稱“廣西養殖第一村”,全村870戶中,養雞戶和養豬戶多達667戶。由于高架網床建設成本高,單個農戶無力承擔。該村民眾種養專業合作社開創“小散養戶集中養殖”新模式,即合作社投資建成高架網床養殖小區,小散戶可將自家的豬放在小區集中飼養,按比例分紅,既解決了資金難題,又提高了養殖科學水平。目前已吸收生豬小散養殖戶77戶,其中貧困戶28戶,存欄生豬2100頭。而沒有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也大多學會對自制的飼料中進行益生菌發酵處理,抗生素、重金屬用量大大減少。
農牧結合,循環利用再現種養平衡
廣西光熱資源豐富,每年產生的甘蔗尾梢、稻草、香蕉莖葉、木薯莖葉、果皮果核等農業廢棄物將近5000萬噸,以前大都是焚燒或者堆棄路邊。實際上,這些廢棄物經有益菌發酵處理后可轉化為肉牛、肉羊愛吃的飼料,養殖成本可降低15%-20%,最高可達70%。所以,通過“微生物+飼草料”形成循環利用,可以再現農牧結合、種養平衡,將大大增強廣西畜牧業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廣西正在推進“一蔗兩用”,打造糖飼兼顧的新型農業結構。崇左市江州區引進廣西大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年產3萬頭優質肉牛產業化基地項目,打造集種植、養殖、飼料加工一體的肉牛生態養殖示范區。大華公司以每噸180元的價格收購甘蔗尾梢,2015年為該區蔗農增收800多萬元。
“甘蔗尾梢粉碎后經益生菌發酵后制成的精飼料,種牛、牛犢腸道健康生病少,平均每頭牛可增收2000元以上。”該基地技術員潘昌冰介紹說,牛欄采用10厘米的薄層發酵床,牛糞兩天就能徹底分解,沒有臭味,三個月清理一次運到基地的柑橘園里作肥料。
合浦縣東園家酒廠是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廠區里高大的棕櫚樹、翠綠的金花茶、火一般的炮仗花,再加上空氣中彌漫的酸香味道,讓人身心舒暢。“現在我們酒廠主業是養牛,釀酒倒成了副業。”該廠總經理黃炳權說,最初是為了解決酒糟污染環境問題,嘗試把富含益生菌的酒糟摻進飼料喂牛,發現牛特別喜歡吃,而且長得壯。隨著養牛規模的擴大,東園家酒廠收集周邊水果、糧食加工廠的下腳料,經微生物分解后作為飼料喂牛。目前,東園家酒廠建成了存欄量4000多頭的國內最大奶水牛養殖場,平均每天處理下腳料230噸,飼料成本降低70%左右。
“目前,國內外畜產品價格倒掛現象比較嚴重,通過發展生態養殖大幅降低成本,有望扭轉這一被動的局面。”蔣和生認為,生態養殖在精準扶貧中也會大有作為。僅需在傳統產業結構基礎上進行“微”創新,微生物添加技術勞動強度小、操作簡單,生產周期不超過12個月,增產增收“短平快”,堪稱養殖業精準扶貧的“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