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
16年畜牧行業中什么最熱?當然是豬價,豬價的節節攀升,似乎讓行業整體浮躁加瘋狂。過去的行業潛規則被打破,似乎豬場與飼料企業的身份一夜之間發生互換,曾經高高在上的飼料企業舉步艱難,而豬場的地位攀升到了極點。面對這種落差,很多飼料企業措手不及。
面對飼料經營的瓶頸及不斷下滑的銷量,很多飼料企業盯上了養豬這個以前根本少有興趣的終端產業。于是大肆收購、并購、入股、眾籌、自建........似乎飼料企業不養點豬,就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飼料的。這是不是一種事實?
目的:
做事都是有目的的,而做為飼料企業轉行去養豬的目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猜測的到。積累養豬經驗、消耗過多的產能、示范宣傳、多元投資、完善產業鏈........
對于90%的飼料企業去養豬,抱著示范宣傳及消耗產能目的的居多。至于其他的,你懂的。
對于大部分飼料企業來講,隨著大型企業的產業鏈閉合,各種價值圈的出現、越來越挑剔的豬場終端,自己能服務并滿足的市場份額還有多少?坐以待斃不是企業的風格,而另尋出路就成為一種需求。在另尋出路的選擇中,養豬未免是一條看起來還不錯的選擇,至少在他們的認為中,大不了飼料是自己做的,可以節約很多成本,真的是這樣嗎?
殘酷:
春江水暖鴨先知,想和做完全是兩碼事,做和做到完全是兩回事。做飼料與養豬更是兩回事。大部分企業上馬了養豬項目以后才知道,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原來不僅僅是一句調侃。
面對慘不忍睹的業績,棄之可惜,扔之不忍是一大部分飼料企業轉行養豬的現實寫照。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原因出在那里?
分析:
很多飼料企業轉行養豬所面臨的第一個瓶頸不是資金、不是人才,而是具備責任性又有能力的適用性人才。
飼料企業缺資金嗎?大部分飼料企業的優勢就是資金,不然他們也不會去玩養豬。養豬風險很大,飼料企業不知道嗎?為什么還要去養?除了無奈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叫自信!很多飼料企業的老板認為養豬的技術含量遠遠是沒有做飼料的技術含量高的,真的是這樣嗎?
特別是那些一上就是上千頭甚至是幾千頭母豬的飼料企業,順風順水的有幾人?據教頭了解,有一部分飼料企業的豬場多年從不盈利的不在少數,但是為什么他們賠錢還要堅持下去?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能把飼料做好本身已屬不易,既能把飼料做好還能把豬養好,這種飼料企業注定只是少數。而大部分飼料企業面臨的現實是飼料能做好,豬不一定能養好,更何況自己飼料都做不好還想把豬養好的那部分企業呢?
對于能把飼料做好,豬養不好的只需要下血本為其配備有責任心且有實力的人,基本上能突圍,對于飼料做不好,又想把豬養好的企業,開什么玩笑?以前飼料做不好是坑別人,現在做不好是坑自己,還是先把自己的飼料做好再說吧,否則,結果是可以預判的。
缺:
養豬行業最缺的是什么?人才!什么樣的人才?有責任心且具備在一定規模下具備能把豬養好實力的人才。
飼料企業想養好豬的目的是沒錯的,投資豬場的方向也是沒錯的,但是你具備整合這種人才的實力和資源嗎?
有些飼料企業有自己的實驗豬場,幾十頭的有,幾百頭上千頭的亦有,但是規模在擴展后,這些人才能勝任嗎?即便能勝任,你怎么應對土豪企業的挖墻腳行為?畢竟這種資源是稀缺的,稀缺的資源始終要面臨別人的打劫甚至搶劫。
你能把一百頭母豬養好,三百頭呢?五百頭呢?一千頭呢?甚至更多呢?具備這種能力且有責任心的人你去哪里找?怎么讓他為你服務?能不能找來且一直為你服務下去?
因此,對于飼料企業轉行養豬來講,最缺的絕對不是資金及硬件,而是人,與自己需求契合且具備責任心及實力的人。沒有這個,你能養好的底氣何在?
建議:
對于飼料企業轉行去養豬,在教頭看來絕對是一個機會,但是這種機會是需要實力的,硬實力的差距有限,而軟實力是其主要的差異所在。也是飼料企業轉行養豬面臨的第一個重要瓶頸。
如何解決這個瓶頸?其實很簡單,簡單到無恥的地步,那就是土豪企業可以任性的去買,而一般企業只有去誠意的換。至于怎么去買,怎么去換,這個東西是需要企業自己去領悟的。
搞定了人,才能搞定養豬的魂。沒有靈魂支撐的飼料企業轉行養豬夢想有多大的幾率能成為現實?
所以,飼料企業轉行去養豬,是出路還是末路?答案已經很清晰,具備實力,就是出路,沒有實力,就是末路。而實力是什么?那種實力最重要,你具備不具備?是飼料企業老板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有實力、實力越多,你才可能任性,反之,還是認命吧。把擅長的飼料做的好一點、更具備競爭力一點,或許會活的更滋潤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