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肉牛產業素質穩步提升,全國散養戶比重持續下降,適度規模化及標準化程度提高,產業模式呈現多元化發展。但隨著我國與澳大利亞等主要畜產品出口國自貿協定的簽署和落實,我國肉牛養殖業將面臨著更為復雜激烈的競爭環境,尤其是在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為明顯。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肉牛屠宰胴體重量低出近100kg,養殖成本卻高出1倍以上,嚴重影響了我國肉牛產品的競爭力。
針對我國肉牛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肉牛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認為,我國養殖和加工企業須加大投入加速“差異化”改革,針對中高檔市場進行產業鏈結構調整和升級,這是肉牛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必然方向。
母牛存欄繼續下滑屠宰加工贏利困難
“母牛的‘小群體、大規模’農戶養殖仍是產業基礎的主體,且母牛牛源緊缺態勢尚未得到明顯緩解,規模場(戶)的數量和母牛存欄量的增加仍難以抵償散戶退出造成的母牛存欄量下降,工商業資本向包括母牛在內的肉牛全產業鏈加速滲透。”針對肉牛產業過去一年的產業特點,曹兵海總結。
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母牛帶犢養殖繼續向西部和南部產區轉移,母牛存欄量下滑態勢整體上未得到根本性抑制,中原肉牛產區繼續減少,但規模場(戶)有所增加;吉林省之外的東北產區穩中略降,西部和南部兩產區穩中有升且導入了進口母牛的大部分。在育肥牛出欄量上,河南省之外的中原產區明顯下降,西部和南部產區增勢明顯。
除此之外,非糧飼料原料飼料化、肉牛運輸應激防治、牛肉精細分割加工與嫩化以及牛副產物加工增值、糞尿堆肥還田及有機肥化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再加上玉米價格的回落,顯著降低了養殖成本,提升了產品價值,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
據了解,2016年,總體上牛肉消費量穩中有升,國產牛肉零售價格年均54元/kg,但受進口牛肉(到岸均價30元/kg)的影響,消費增量比上年略有下降。
“育肥企業為緩解牛源不足、提高競爭力,普遍延長了育肥時間,提高了出欄重、胴體重和凈肉率,但受廉價進口牛肉和育肥牛價格下降的影響,仍未扭轉育肥養殖企業收益下降的局面。”對于2016年育肥牛、架子牛及母牛帶犢養殖環節處于微利狀態以及架子牛和育肥牛價格倒掛的情況,曹兵海指出,受低廉進口牛肉、較高生產成本和屠宰產能過剩的影響,屠宰加工企業贏利困難,這是主要原因之一。“牛肉品質與價格不對稱現象嚴重,市場秩序有待行業自律,養殖和加工企業須加大投入加速‘差異化’改革。走私活牛和牛肉、注水牛肉、老母豬肉和鴨肉偽造牛肉等仍是直接影響肉牛產業效益和安全的重大因素。”
緊貼消費需求發力中高檔市場
2016年能繁母牛擴繁補貼政策繼續發力,帶動地方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提高了區域性的母牛存欄數量。除此之外,2016年國家出臺的肉牛產業政策中,“糧改飼”全株青貯玉米補貼政策已在33個試點縣實施。那么,2017年肉牛產業會朝什么方向發展?曹兵海認為,主要有三大趨勢。
首先是存欄量和牛肉產量基本保持穩定。養殖企業加速向兩端延伸產業鏈,加工企業繼續進口低價牛肉緩解產能過剩壓力。自2013年以來,我國企業引進安格斯母牛約20多萬頭,大部分以千頭級計的規模在圈養條件下飼養,但無一例外遭遇了技術、生產、管理和經營上的高成本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肉牛產業將凸顯以下問題:一是大規模集中引進肉牛母牛,缺乏有效融入我國肉牛產業的途徑和措施。二是提高肉牛母牛生產力及其經濟價值,具體措施不完善。三是引進母牛的品種提純與本土化及其種用價值的提高問題。”曹兵海說,這些問題是政府、金融、企業和科技界的共同課題。
在我國牛肉整體供應環境中,中高檔牛肉供給不足、普通牛肉生產過剩,須加速肉牛產業升級轉型。我國年約50萬噸左右進口的牛肉中,約65%以高于進口價約4倍~10倍的(零售)價格被缺口巨大的中高檔市場消費,其余則以低于國產普通牛肉約30%的(零售)價格,與更為低廉的走私和偽造牛肉形成低價合力,直接壓縮國產普通牛肉的利潤空間。因此,通過改進牛種、技術和經營模式,針對中高檔市場進行產業鏈結構調整和升級,是進行肉牛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必然方向。
其次,肉牛養殖成本和效益保持平穩。加大非糧飼料原料的利用力度、推廣全株玉米青貯與全混合日糧、建立秸稈等粗飼料收儲體系、推進種養結合等種植業結構調整,將發揮節本增效作用。
再其次,緊隨消費結構變化和消費需求特點、針對連鎖餐飲和家庭餐桌(非商超)的小型屠宰加工企業的數量,將以其成本低、靈活度高、功能性強、直接銷售、贏利能力強等后發優勢而逐步增加,并且開始踐行屠宰加工場就是家庭廚房的“中央廚房”理念。針對餐桌的精細分割加工、增強服務意識、利用網售工具、副產物加工增值是增加收益的高效途徑。
緊跟市場調政策信息助養殖更科學
對于2017年肉牛養殖業發展,曹兵海也給出了建議。
首先要關注母牛。母牛是肉牛產業的基礎,相對分散的小群體養殖模式適合我國國情。肉牛產業需要各關聯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共同設計、研制具有現實性、方向性、全局性、協調性和可操作性兼具的產業基本政策和措施,支撐產業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完善現行擴繁補貼政策,建立復查機制,強化母牛登記制度,杜絕臨時購牛騙取國家政策補助的現象。
其次,要制定完善飼草飼料系列政策。把飼草飼料運輸納入農產品綠色運輸通道,把進口收貯設備納入農機補貼范圍,完善“糧改飼”政策的長效機制,擴大實施范圍。同時建立試點研究基本農田養殖草食家畜的政策和措施,解決粗飼料成本高、秸稈污染環境的矛盾。
再其次,完善肉牛產業發展的市場信息服務和監管體系。地方政府應加強引導、協助飼草料、養牛、屠宰加工等產業鏈上的合作社或協會,構建草料生產和銷售、活牛及牛肉品質與價格、產量市場信息的平臺與網絡,借助互聯網等先進信息傳播手段,全面提升市場信息服務層級。還應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拓寬畜牧業融資渠道,運用財政貼息、補助等方式,引導產業發展,創新金融擔保機制,為養殖場(戶)提供信用擔保服務。
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曹兵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