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源縣日月藏族鄉大石頭村是個典型的半農半牧村,祖祖輩輩過慣了靠天種地、靠天養畜的生活。不過這幾年,村里的3萬多畝天然草場,村民再不會讓自家的牲畜鉚足了勁兒地吃,而是禁牧、休牧、輪牧,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95%的耕地用于種植牧草,將收獲的牧草青貯用作牛羊的飼料。
村會計算過一筆賬,目前,村里每年能育肥牛5100頭,每頭利潤1500元;育肥羊6300只,每只利潤500元,每年僅出欄牛羊銷售收入就4000多萬元,純利潤了超過1000萬元,按人頭算的話,每人能多收入1.9萬元。如此豐厚的回報是靠天種地和靠天養畜難以想象的。
“十二五”以來,隨著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深入推進,青海對2.45億畝草原實施了禁牧,2.29億畝草原實施了草畜平衡,共核減超載牲畜570萬羊單位。怎么讓飼草種植和養殖之間產生有效的對接,飼草供給和飼草食用實現最優結合,成為青海省農牧部門這幾年來一直努力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青海省農牧廳總畜牧師王會林表示,面對牛羊肉增產壓力加大、飼草供給不足、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難度增大等諸多制約因素,在供給側改革要求下,迫切需要建成一個從種植到養殖,再到養殖場糞污有機還田的循環農牧業產業鏈,通過資源的再循環、再利用,實現畜牧業生產“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目標。
糧改飼工作的試點與探索,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飼草供給不足問題。2015年,青海省在湟源縣、互助縣、門源縣開展糧改飼試點工作。如今,這幾個縣的農作物秸稈等飼草料在當地的入戶率和利用率顯著提高,群眾嘗到了種養結合發展循環畜牧業的甜頭,草畜聯動發展明顯加快。
在海北州海晏縣高原藏區牦牛繁育養殖基地的一處廠房內,兩臺機器正在不停地運轉。一臺將牦牛糞便經過無害化處理后生產有機肥,另一臺則將處理后的糞便加工成為生物質炭。有了這兩臺機器,繁育養殖基地負責人嚴成功不僅再也不用為那些難以處理的牦牛糞便發愁了,而且還能從中獲得不小的收益。
如今,青海的草畜聯動高效循環畜牧業發展模式已經基本形成,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真正實現了1+1>2效益。青海省積極推進牧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推進人工飼草種植,實現廢棄物減量化產生,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做大做實廢棄物綜合利用。2015年底,人工草地建設面積達到779萬畝,引進的7家有機肥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到31萬噸,重點打造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關鍵節點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有機肥還田用于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