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判斷不能僅限于技術分析
雖然對于行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還是很少寫原料評論,原因是這種預判,都是以已知信息加上自己的思維邏輯,得出的結論,這種結論受變化因素的影響極大,加上很多信息本身就是炒家有意釋放的煙幕彈,所以,這種判斷的確很難。
我看很多的原料分析都是基于技術分析和過去的經驗,是“就事論事”的思路,我不太認同,所以,最近很少看這一類的信息,以免影響到自己的思路。
做大宗原料的分析,尤其是被基金炒家盯上的大豆和玉米,僅有技術上的分析是一種缺乏系統思維的表現。就像炒股一樣,如果僅僅是技術手段分析,買一個炒股軟件就可以賺到大錢,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所以,大宗原料的分析,不僅是技術上的分析,還有對用戶心理的把脈,炒家博弈手法的理解,你自己的辯證邏輯,加上你的“感覺”,這四種東西糅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形成了自己的判斷風格。
發布原料行情判斷風險極大,尤其是對那些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你的觀點發布出去,如果讀者沒有一個客觀的心理,于現實有一些差距,就很容易怪罪于你。吃力不討好,自然不想寫。
但今年一年,對于大原料的關注多了一些,做的判斷也公開了幾次,恰巧猜了了八九不離十,所以,在一些朋友的一再要求下,寫了這篇文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猴年猴市,耍猴不容易
年初就有一種預感,往年的市場可以用牛市和熊市來定義的話,今年有可能用猴市來定義,真真的是應驗了,又應景了猴年的屬相:上躥下跳!
3月份如果有人說豆粕會大漲,幾乎沒有人相信,但是,確實就在3月底,4月初起動了一輪千元以上的上漲行情,讓很多人大跌眼鏡,過后的反思是,不是基本面有多大的變化,而是資金面(基金)的炒作。
8月份,市場似乎又重新回歸理性,回歸到基本面的判斷上來,相信這時候的使用者都在期望在美豆豐收的大背景下,便宜的大豆快點到來。油廠的心情是復雜的,飼料企業的心情更是復雜的,這時候的基金似乎也少了一些大規模炒作的熱情。市場往往就怕想到一起去了,大家一致看跌,油廠要換風水(從南美大豆轉向美國大豆),飼料企業擔心豬價下跌致使銷量受到影響,所以各方都想把庫存減到能過度到新豆上市即可。我們來看一下結果,10/11月遭遇了又一輪踏空。
最近豆粕行情跟美國新當選的總統特朗普一樣,是猴變的性格,鬧劇般的結果。
三、基本面本來沒有支持大漲的理由
在美國實行冬令時之后發布的第一份農業部的報告中,USDA將2016/2017年度美豆單產從10月份的報告中51.4蒲/英畝大幅上調為52.5蒲/英畝,位于市場所能預測的上限。2016/2017年度美豆產量預估為43.61億蒲。較10月份的預估值向上修正了9200萬蒲。需求方面,USDA僅將2016/2017年度美豆消費量預估上修了700萬,壓榨量預估下調了2000萬,基本抵消了出口預估上調的2500萬,結轉庫存上調至4.8億,遠高于10月供需報告中的3.95億,如果最新預測實現,則將成為美豆結轉庫存的歷史記錄第三高位。
這樣的數據,無論如何不會支持美豆大漲。這時候的市場似乎不再關注基本面的數據,更多的熱衷于美國的大選。
在期待希拉里當選的前夜,市場上漲,在特朗普當選的現實中市場下跌,在回味了結果之后,市場又上漲,清醒之后回歸了基本面,市場下跌。這是表面上的一個結果,其背后牽扯各種原因,政治上,各種的不確定,經濟上,一個平衡被打破,需要建立另一種平衡。
美盤是這樣,國內的大連盤更是耐不住寂寞。
前面說過,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大多數豆粕使用者10/11月份實際上是踏空了,前幾天,在大連盤1701上的反應就是借著美國大選不斷向上。這其中,有現貨面緊張的因素,更多的是基金炒作的因素,先是把菜粕打到的漲停板,接下來上攻豆粕,一口氣上漲100點以上。
四、定價方式不變,你就死定了
事物最終會回到它的本源,相信終究會回到基本面上來。可是我們使用者想一想,不管期貨盤面如何,如果我們的思維不做改變,我們什么時候占過便宜?
今天,豆粕的定價方式早已經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一口價的買賣定價方式,演變到了延時定價,即油廠或者貿易商給使用者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有選擇價格的權力,第三種是現下大企業之間用的比較多的基差定價。當市場上20%的量是以基差定價方式來定價的,你在那80%里面,你還有生機;如果市場上80%的豆粕量是以基差方式定價,而你在那20%里面,你已經死定了或者離死就不遠了!
五、對后市的觀點
基于現狀,建議做好春節前的備貨,不要再心存僥幸!明年2-5月份是建庫存的良機,不妨眼光放長遠一點,6-9月又會迎來步步高的行情。
下半年,應企業的要求,我們已經聘請了國內頂尖的行情分析專家為企業提供玉米、豆粕的行情分析服務,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企業。
記著:我們是豆粕的使用者,我們不是豆粕的搬運工,我們是植物蛋白向動物蛋白轉化的促進者。
【說明】為了讓大家有個更直觀的判斷,我們是以兩周之前的行情作為作為案例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