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利用口腔液進行疾病診斷和健康評估早已耳熟能詳,但對以采集口腔液為基礎的健康監測系統能否用于養豬生產不得而知。
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從北京市生豬產業體系創新團隊處(以下簡稱創新團隊)獲悉,目前國內部分相關機構正在推廣用口腔液對豬藍耳病抗體進行監測,同時也有部分養殖企業在嘗試使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使用這類技術的主要還是美資企業。據悉,該技術源于2005年美國愛德華州立大學獸醫診斷實驗室對豬藍耳病所做的持續監測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用唾液樣本作藍耳病、豬瘟抗原與抗體的檢測,可以達到用血液作樣本檢測的效果。
這種技術在我國的實際應用尚處起步階段,國內專家和養殖戶也是在2010年左右才關注這一技術的。
口腔液:身體的鏡子
口腔黏液是一種唾液和黏膜滲出液的混合物。黏膜滲出物通過毛細血管穿越頰黏膜到達口腔,而口腔液中包含來自血清和唾液腺的特異性抗體。有研究表明,口腔液中懸浮著各種功能分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據介紹,豬口腔液還包括來自循環系統的循環滲出液,與血清成分具有相關性,反映血清中的激素、藥物、抗體和病毒等各種組分,是替代血清的良好樣本。
“唾液從血管滋養的唾液腺過濾并加工而成分泌到口腔中,通常被稱為‘身體的鏡子’,唾液是一個探索健康和疾病監測的完美媒介。”美國愛德士公司北中國區豬產品線商務總監王長年博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有多項報道,使用豬口腔液進行抗體和病原監測。美國愛德華州立大學的JeffreyZimmerman教授報道了多項關于豬唾液采樣及其應用的研究,已有報道的抗體檢測項目包括藍耳病抗體、圓環II型病毒抗體、甲型流感抗體、非洲豬瘟抗體等。
此外,豬口腔液也可用于病原監測,包括藍耳病抗原、圓環II型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
藍耳病是目前對全世界養豬業危害最大的傳染病之一,其對母豬群的影響主要是降低分娩率、產子數和窩均斷奶仔豬數。
據美國愛德華州立大學統計,藍耳病每年對美國養豬業造成的損失為6.64億美元,它對每窩母豬造成的損失平均約為74.16美元,對每頭生長豬的損失為6.25~12.25美元。
“中國每年的損失也在600億~700億元。”王長年認為,口腔黏液監測擁有最大的機會減少藍耳病對育肥豬生產的影響,使用口腔黏液進行群體監測是一種新的有效的評估育肥豬健康狀態的方法。
“但目前相關性最好,并且已有商業化試劑盒的只有藍耳病抗體檢測,其他項目尚處于科研、研發和審批階段。”創新團隊專家告訴記者。
與血清有相關性
據了解,在評估養場內豬群的健康狀況時,通常都是用血清樣本作豬病抗原抗體檢測,但采血不僅對工人技術要求較高,還會引起豬群較大的應激反應。
據介紹,口腔液采集的方法非常簡單,利用豬只的好奇心理以及嗜好咀嚼的特性。此前,創新團隊曾在從未使用過該技術的養殖場進行技術推廣,比較了血液和唾液中的抗體消長規律。
“口腔液中藍耳抗體的存在與血清有一定相關性,也有其特定規律,需要根據其抗體水平的產生峰值和持續時間設計監測方案進行結果分析。”創新團隊專家表示,口腔液作為監測樣品,優勢在于對豬無損傷、無應激反應、群體監測覆蓋面更廣、節約人工。
今年6月,北京六馬華多種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六馬公司)完成了國家豬偽狂犬凈化創建場的現場驗收,正在進行豬瘟的自行評估凈化。在這過程中聯合創新團隊推廣項目形成了藍耳病原唾液跟蹤監測的階段性結果。目前為止此計劃已接近尾聲,部分結果已經出來。
六馬公司技術部經理王紅梅介紹,涉及的15個批次的樣本中均未檢測到藍耳相關的病原,這與抗體檢測規律性結果、臨床表現、生產數據的穩定是基本能夠結合上的。
六馬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中國唯一擁有知識產權的高效益大體型種豬基因品牌,也是中國第一家美國華多(waldo)合資原種豬公司。
“利用豬只的唾液來監控、預測藍耳的發生發展是一種簡單、有效、快捷、豬無應激性的監測方式,許多國際實驗室也是在不斷摸索優化這種手段。”王紅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但也有專家指出,由于口腔液中的抗體和血液中的抗體不是同一個概念,必須避免使用對血清抗體的理解來解釋口腔液中抗體的作用。血清中的抗體大部分為循環抗體,而口腔液中的抗體為分泌抗體,兩者的作用不同,與抗原的相關性也存在一定差異。
國內尚處起步階段
口腔液的采集方法簡便,易學易用,速度快,費用低,并可減少應激,改善動物福利,被認為是評估豬群實時健康動態的良好工具。
“口腔液采樣作為一種有潛力的監測方法,有希望廣泛應用于豬場和養殖戶。”創新團隊專家表示,但該方法目前的實際應用還不多。
專家向記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首先,雖然科研報道很多,但實際推廣應用不足,豬場較少主動使用該技術;其次,缺乏實際應用方案,包括對應不同監測目的的采樣時間、檢測試劑選擇、結果分析等;最后,成套的采樣套裝較貴,與傳統采血注射器相比成本高。
而在六馬公司試驗中也發現,有一些假陰性結果相關的報道。王紅梅向記者分析,可能采樣時機的把握或對樣品采集處理以及檢測手段等越來越多的因素有影響,“相信此手段可監測的病原也可以不斷的增加”。
在當時就有專家提出質疑,口腔液也是體液的一種,能反映一定的生理生化指標,但不能用血液的評判標準去判定口腔液樣本中的陰陽性。“如果能建立口腔液樣本檢測的評價標準,口腔液檢測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個技術應用不夠廣泛的原因主要是技術本身的問題,其并不適合所有疫病,比如常見的豬瘟、偽狂犬、腹瀉等備受關注的疫病。
而目前,國內也沒有相關機構深入研究是否能通過唾液采樣檢測到上述疫病以及其相應的診斷試劑。究其原因還是利益導向問題,“最掙錢的是疫苗,其次是獸藥,診斷試劑這種體量小、投入產出比太低的技術研發耗不起,也拿不到經費干這個。”上述專家表示,應有更多的經費投入到農業類基礎研究中,從長遠看可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該看來,好的診斷手段是疫苗的補充,兩者相輔相成。“畢竟這個技術是百無一害的,只是技術體系還不太完善,目前能得70分,但前景是好的,沒準以后能得90分。”
“后續工作中,應同時發展針對各種病的抗體和病原檢測方法,包括豬瘟、偽狂犬、圓環病毒二型和細小病毒等,考慮不同疫病本身進程和機制,選擇合適的采樣時間和診斷試劑盒,使用口腔液樣品實現疫病防控、凈化等多種潛在應用。”創新團隊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