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環境,一定要改變規模化豬場的“自我封閉”的方向,從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出發,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對豬糞尿進行綜合處理與利用,形成物質的良性循環模式,促進農牧業全面發展。
近一段時間,許多養豬同胞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如何高效處理豬糞尿的話題,環保的高壓政策的確把養豬人壓得有點“喘不過氣”,也可以說,迫于環保壓力,豬糞尿處理的問題成了養豬場繼續發展下去的“剎車把柄”。而要松開這“把柄”,就必須按養殖業發展的“交通規則”行車,也就是按《環保法》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辦事。
政府環保責任的紅線萬萬碰不得
大氣、水、土壤污染問題依然突出,環境執法監管亟待加強。環境保護法修訂實施后,法律規定的排污許可、環境監測、區域聯防聯控、生態紅線劃定、生態補償等方面的配套法規或規范性文件尚未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亟需銜接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就環保問題如此表示。
針對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沈躍躍建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同時,依法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各級政府要依法對環境質量負總責,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將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政府環保責任的紅線。
成效也不小,但問題仍很嚴重
就在11月3日上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報告的分組審議中,多位委員認為,環保綠色發展應該擺在今后發展的首要地位,應樹立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的觀念。要讓環保和環境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讓綠色發展成為發展的機會而不要成為成本。同時,要注重科技在環保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效果。
“環保現在可能主要的問題是‘中梗阻’,或者叫‘最后一公里’,就是怎么讓環境保護變成經濟上可行的方案,這樣才有利于深度的治理。”楊衛委員尤其強調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他呼吁,把我們比較強勢的學科,比如化學的一部分,轉到環境研究上來,能夠真正在環境方面作出貢獻。“當然基礎研究不可能立竿見影,時間還是挺長的。但是環境污染的治理本身就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美國洛杉磯地區的霧霾治理用了60多年,倫敦的治理用了40多年。所以,科學研究在深層次環境治理中還大有作為。”
那么,減少豬糞尿污染的出路何在?
1、從生產流程控制豬場的環境污染
與傳統方式相比,規模化飼養能大大提高生長速度和飼料轉換率,從而有利于降低豬場的飼養成本,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然而集約化養豬場卻存在著諸多環境方面的隱患。它們每天要向外部環境排放大量糞尿等污染物,已漸漸地成為重要的非工業污染源。據測算,1頭90公斤左右的商品豬日排糞量約2.2公斤,尿量2.9公斤,污水20~30公斤(約含0.6~1.0公斤的總固體)。這些糞尿污水若得不到及時處理,任其隨意排放就會污染周圍環境,特別是豬場附近的土壤生態系統。
2、從規劃設計角度減少環境污染
過去許多集約化豬場過多考慮運輸、銷售等生產成本而忽視其對環境的潛在威脅,往往將場址選擇在大中城市的城郊或靠近公路、河流水庫等環境敏感的區域,以致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現在不得不重新面臨搬遷。因此建場時一定要把豬場的環境污染問題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將排污及配套設施規劃在內,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對糞污的容納能力。在場址的選擇上,應盡量選擇在偏遠地區、土地充裕、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水順暢、治理污染方便的地方建場;同時最好能與當地的立體農業相互促進,變廢為寶,達到生態農業綜合、持續、穩定地增長。
3、從營養角度減少環境污染
飼料安全是畜產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有條件的養豬場內最好采用膨化和顆粒加工技術,破壞或抑制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及有害物質和微生物,以改善飼料衛生,提高養分的飼料轉化率,減少糞尿排泄量。如果加工工藝控制不當,飼料添加的各種化學物質在粉碎、輸送、混合、制粒、膨化等過程中會發生降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而生成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對飼料及環境極易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我們必須非常注意各類添加劑在豬飼料中的合理應用。在豬日糧中近2/3的磷是以植酸磷和磷酸鹽的形式存在的。由于豬體內缺乏能有效利用植酸磷的各種酶,所以在加工時必須大量添加無機磷以滿足豬的生長所需。如果在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就可以將植酸磷水解為游離的正磷酸和肌醇而被吸收,從而提高磷的利用率,間接緩解磷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另外,在配制日糧時可采用低蛋白質—氨基酸平衡的“理想蛋白質”模式,在飼料中輔助添加益生素、酶制劑、酸化劑、氨化抑制劑、吸附劑、纖維素或寡糖以及除臭劑等,可以大大減少豬糞尿中氮、磷和臭素的排出量。有資料表明,添加一定量的益生素,能夠調節豬胃腸道內的微生物群落,促進有益菌的生長繁殖,使飼料在豬消化道的降解率上升15%,同時能提高氮的沉積率,使排放到環境中的氮源減少15%~25%,從而減輕氮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4、從飼養管理角度減少環境污染
幼齡豬在低溫影響下磷的排泄量會提高,而且會使骨骼發育不全;相反在超過37.8℃的高溫環境中機體鉀離子和碳酸鹽的排泄量會增加而不利于豬的正常生長。因此我們必須為豬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環境,采取合理組群、及時處理豬場糞尿、定期消毒等措施;同時根據每日營養需要提供定量的飼料,盡量做到不浪費,以減少豬對飼料的攝入量。
這樣一來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豬場糞污的排放量,減少蛆蠅蚊螨等害蟲的繁殖,而且可以降低豬尤其是仔豬的發病率。此外,豬場內的老鼠、蒼蠅等都可造成飼料營養損失或在飼料中留下毒素,還會傳播各種傳染性疾病。在養殖場內我們應當盡可能消滅它們,以減少其對生產造成的損失。
5、從生物凈化角度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為了控制豬場對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我們應當采取經濟有效、方便可行的方法,遵循“無污化、資源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則逐步削減污染物,使豬場周圍的土壤、水體及大氣自然生態系統免受污染。但到目前為止,單一處理方法如好氧生物處理、厭氧生物處理等遠沒有達到人們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目前,國內外豬糞尿的綜合利用工程技術主要有兩大類:即物質循環利用型生態工程和健康與能源型綜合系統。
1、物質循環利用型生態工程
該工程技術是一種按照生態系統內能量流和物質流的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生態工程系統。其原理是某一生產環節的產出(如糞尿)可作為另一生產環節的投入(如圈舍的沖洗),使系統中的物質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預防廢棄污物等對環境的污染。
常用的物質循環利用型生態系統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沼氣工程三結合、養殖業—漁業—種植業三結合及養殖業—漁業—林業三結合的生態工程等類型。其中種植業—養殖業—沼氣工程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型生態工程應用最為普遍,效果最好。下面以此為例作簡要闡述。
種植業—養殖業—沼氣工程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型生態工程的基本內容:規模化豬場排出的糞便污水進入沼氣池,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供民用炊事、照明、采暖(如溫室大棚等)乃至發電。沼液不僅作為優質餌料,用以喂雞、喂豬、養魚、養蝦等,還可以用來浸種、浸根、澆花,并對作物、果蔬葉面、根部施肥;沼氣渣可用作培養食用菌、蚯蚓,解決飼養畜禽蛋白質飼料不足的問題,剩余的廢渣還可以返田增加肥力,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結。
此系統實際上是一個以生豬養殖為中心,沼氣工程為紐帶,集種、養、魚、副、加工業為一體的生態系統,它具有與傳統養殖業不同的經營模式。在這個系統中,生豬得到科學的飼養,物質和能量獲得充分的利用,環境得到良好的保護,因此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優,資源利用率高,收到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增長的效果。
2、健康和能源型綜合系統的運作方式
將豬糞尿先進行厭氧發酵,形成氣體、液體和固體三種成份,然后利用氣體分離裝置把沼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分離出來的甲烷可以作為燃料照明,也可進行沼氣發電,獲得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可用于培養螺旋藻等經濟藻類。
沼氣池中的上層液體經過一系列的沼氣能源加熱管消毒處理后,可作為培養藻類的礦質營養成份。沼氣池下層的泥漿與其他肥料混合后,作為有機肥料可改良土壤;用沼氣發電產生的電能,可用來照明,還可帶動藻類養殖池的攪拌設備,也可以給蓄電池充電。
過濾后的螺旋藻等藻體含有豐富、齊全的營養元素,即可以直接加入魚池中喂魚、拌入豬飼料中喂豬,也可以經烘干、滅菌后作為廉價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源,供人們食用,補充人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稀有維生素等營養要素。該系統的其他重要環節還包括一整套的凈水系統和植樹措施。
這一系統的實施、運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豬場周圍的衛生和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健康和營養水平。同時,豬場還可以從混合肥料、沼氣燃料、沼氣發電、魚蝦和螺旋藻體中獲得經濟收入。該系統的操作非常靈活,可隨不同地區、不同豬場的具體情況而加以調整。
因此,為了保護環境,有利于生態平衡,一定要改變規模化養殖業的這種“自我封閉”的方向,從建設生態農牧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出發,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對豬糞尿進行綜合處理與利用,合理地將養殖業與種植業緊密結合起來,農牧并舉,形成物質的良性循環模式,促進農牧業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