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同為重要糧食作物,玉米和大豆卻經歷了一段截然相反的產量走勢。尤其近兩年隨著國際糧價深度回落,外國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進口,加之國內豐收,玉米消費需求下滑,庫存不斷增加。不過考慮到消費者的接受程度,考慮到國外市場上轉基因大豆占主導,目前國內正發力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希望能夠挽回一部分出口劣勢。
近日,農業部網站刊登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發布答記者問全文。韓長賦表示,為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十三五”期間,全國將推進以玉米為重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適當減少玉米種植面積,恢復和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在業內看來,“玉米退”、“大豆進”確實符合當前國內市場需求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必要,不過在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也應兼顧提升生產效率。
玉米減產大豆增種
隨著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我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其中大豆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玉米增產超過了需求增長的問題尤為明顯。為此,《規劃》明確,將重點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預計今年調減3000萬畝以上,調減面積主要用于種植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和飼草。此外,還將積極發展高蛋白食用大豆,保持東北優勢區油用大豆生產能力,擴大糧豆輪作范圍。
在此基礎上,“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推進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畜牧業結構調整,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提高國產乳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在畜牧業主產省(區)率先實現現代化。農業部新聞發言人葉貞琴此前曾披露,全國范圍內降低玉米播種面積的原因在于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庫存大幅增加。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上不能有半點大意”,韓長賦表示,《規劃》提出,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更加注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部署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將生產能力落實到田間地塊和單產提高上,打造國家糧食生產及重要農產品生產的核心基地。
高庫存加速玉米減產步伐
雖然同為重要糧食作物,玉米和大豆卻經歷了一段截然相反的產量走勢。業內人士表示,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國家收儲行為客觀上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及市場價格信號被扭曲,對加工行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尤其近兩年隨著國際糧價深度回落,外國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進口,加之國內豐收,玉米消費需求下滑,庫存不斷增加。雙重擠壓下,不僅國家背負了沉重的財政補貼負擔,長期看,也不利于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的保護。
為此,今年我國正式取消了這一制度,改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形式,使得玉米價格重新回歸市場。基于此,業內呼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的聲音也越發響亮。葉貞琴于日前披露,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生態保護、市場需求等因素,我國將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原因就是“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庫存大幅增加”。
“由于種植面積少且效率較低,我國的大豆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具有較強競爭力,因此業內曾有過減產大豆改種其他競爭力較強作物的爭論”,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告訴記者,不過考慮到消費者的接受程度,考慮到國外市場上轉基因大豆占主導,目前國內正發力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希望能夠挽回一部分出口劣勢。
影響或傳導至下游產業鏈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水稻、小麥主要用做口糧的性質,玉米及大豆的用途更偏向于經濟用途。例如在玉米的用途中,約有30%作為工業原料,60%是農業飼料,另外10%作為口糧和種子。通俗地說,水稻主要用做人們日常食用,而玉米主要被當做動物的飼料,因此玉米產量的波動也會一定程度上導致市場上的動物性食品,也就是肉類產量及價格的波動。曾有分析擔憂,隨著國家施行玉米減產政策,生豬飼料減少,國內豬肉價格將再度大幅走高。
對此,胡定寰表示,雖然國內玉米產量將逐漸減少,但進口玉米將填補這一空缺。“實際上,進口玉米的價格相較國內還更便宜,減產并不會對肉類產品價格產生太大影響。”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辦公室原主任陳錫文更直言,此番玉米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必須要讓飼料企業使用國產的玉米,要逼退進口玉米的價格,如果國內玉米的市場價高于國際價格的話,那國內玉米仍沒有競爭力”。
而目前大豆的主要用途包括兩方面,一是飼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以食用豆油為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植物油消耗量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大豆的需求量迅速增長。不過令人擔憂的是,去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8169萬噸,占世界大豆貿易量的比重超過65%,對外依存度在85%以上,去年進口大豆總量甚至達到了國產大豆的7倍,其中絕大部分進口大豆都被制成了大豆油,進口大豆主宰中國市場的局面更加嚴峻。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未來在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的同時,還應繼續發展并提升油用大豆生產效率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