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失去臨儲兜底,玉米價格走向市場化,豐收的玉米又得多添幾分庫存。據布瑞克統計,目前國儲庫里仍有接近2.4億噸的玉米庫存,庫存壓力大。
如此巨大的玉米庫存,需要支付龐大的庫存費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此前指出,包括收購費、做囤費、保管費和資金利息等,每噸糧食庫存成本在252元。據此推算,2.4億噸玉米一年的庫存費用超過600億元。
因此,中國龐大的玉米去庫存問題越發嚴重。而今,庫存未去,新季玉米已上市,收儲、去庫存、減產、深加工轉化有限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直接出口,不失為一個好的去庫存出路,亞洲國家進口玉米潛力在3000萬-4000萬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任李國祥分析說,隨著中國玉米市場化改革,內外價差逐漸縮小,加之中國具有運費優勢,玉米價格下跌后有望重新奪回亞洲的市場份額,從而利好中國玉米的去庫存。
玉米價格要與世界接軌,國家還必須去掉巨大的庫存,這迫使玉米價格一路狂跌。“當前,在玉米去庫存背景下,玉米市場價格面臨重重壓力。”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近日也透露,在糧食“十二連增”、供求壓力減小、國內外農產品(000061,股吧)價格倒掛的情況下,國家提高糧價的力度可能減弱。余欣榮還稱,明年將繼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調減南方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轉移。
“中國2億多噸的玉米庫存,是一年一年累積起來的,但只要把價格理順了,去庫存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李國祥說,美國、印度的玉米庫存都在4億噸以上,他們的人口還不及中國多,所以中國的玉米庫存有望很快得以解決。
今年,霜凍來襲、氣溫驟降,與天氣不謀而合的是國內玉米價格進一步下跌,尤其是東北市場化主體收購潮糧,潮糧折干后價格可能低至0.7元/斤。
玉米價差回歸合理水平,的確是“市場化”的標志之一。然而,從2014年東北臨儲玉米托市標準價1.2元/斤到2015年降至1元/斤,再到如今的0.7元/斤,短短兩年玉米價格幾近“腰斬”。
記者了解到,東北玉米10月開始收獲,預期12月開始集中上市,屆時更多的玉米將入市。不容小覷的是,2015年東北三省加上內蒙古的產量合計達到9500萬噸,占比高達40%。
在市場化的收購中,農民的議價能力低,疊加2億多噸的庫存,玉米價格還將下跌。糧食作物,天氣因素就占很大的影響,2016年下半年的雨量有點多,再加上政策變革、國外庫存充裕、生豬肉價格大跌等,促使東北玉米的價格急劇下降。
或許正是這樣,2016年國家即便實施了“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政策,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補貼政策還依然保留。提及補貼,種植戶趙穎的情緒有些激動,她吐槽說:“補貼就是望梅止渴,并不是所有的農民都能夠拿到補貼,何況一點點補貼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據趙穎描述,在東北很多地方由于尚未采取嚴格的土地流轉備案制,很難直接證明誰是土地的承包者,只好讓原地主簽字確認。“很多地方不得不讓土地承包者和原地主相互協商,補貼各領一半,沒協商好的,原地主全要了。”趙穎抱怨說,國家政策是補貼玉米實際種植者,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大一部分補貼被不種地的原地主拿走了。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產國之一,全球玉米兩成的量源于中國,四成源于美國。李國祥說,國內玉米價格的高低很大原因還與進口玉米的沖擊有關,因為國外的玉米及替代品很便宜。雖然玉米進口有配額限制,但是替代品包括酒糟、大麥、高粱、木薯等是沒有限制的,可以肆無忌憚地沖擊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