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媒體上經常出現“規模豬場倒閉、跑路"的新聞報道,加上央視媒體連續報道“豬周期”、“豬價傷農”等新聞,讓養豬業再次引發大眾媒體的普遍關注和報道,如何破解豬周期,中國養豬業的未來格局如何?小散戶會不會被淘汰?成為行業人士共同關注的話題,大眾媒體也得出了大量的結論:破解豬周期,應該加速規模化進程,破解豬周期,政府不應該做收儲,破解豬周期,國家不應該只補貼規模化豬場......
而目前的養豬模式:
我國的養豬業以“小散戶為主,規模化程度逐漸提升,產業化集團養豬占總比例還很小。無論怎么計算,中國養豬業的規模化程度還很低。按照農業部的統計標準,年出欄500頭商品豬的豬場,就叫規模化豬場,這個標準是十年前,中國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養豬時的標準, 規模豬場至少是存欄200頭母豬以上規模,年出欄生豬在3000頭以上的豬場,才能叫規模化豬場。
未來中國養豬業的格局將朝著哪些方向發展呢?未來究竟有哪些養豬模式還能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
決定養殖場的2個最主要的成本是“PSY”和“飼料成本”,前者是指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活的斷奶仔豬數量,后者是指養殖場的所有飼料成本。我們來看溫氏、牧原、雛鷹這些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可以得到1個結論,就是他們之所以能夠保持盈利是因為他們的"PSY"足夠大,飼料成本足夠低。
溫氏內部在2013年PSY達到23頭;相當于溫氏的斷奶仔豬成本比其他豬場降低了1/4;而溫氏的種豬是自己的、飼料是自己生產加工的,所以溫氏才能成為2013年養豬行業最耀眼的明星。飼料成本占到養豬業70%以上的成本,這是推動中國養豬業淘汰小散戶的一個前提,也是推動“公司+農戶”模式發展的前提。因為傳統模式中,小散戶該賺的錢,都被飼料廠賺走了,都被飼料經銷商賺走了。如果按照傳統模式繼續發展下去,中國大部分小散戶終將消失,中國的養豬業只會以“公司+(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和“一條龍養豬”模式出現,整個飼料行業將會控制中國的養豬業。因為只有這2種模式,才可以減低養豬業的飼料成本,才能保證養豬環節不賠錢。
在規模養殖日漸盛行的大環境下,小散戶的劣勢尤為明顯:
生態環境受制約
史上最嚴環保法《新環保法》的問世,像一塊巨石一樣壓在小散戶的心尖,緊接著各地禁養政策紛紛出臺,養殖戶被迫拆除其經營的養豬場。2015年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在中國畜牧業協會三屆七次理事會暨2015全國畜牧行業發展高層論壇表示,2015年,大約有500萬養殖散戶退出養殖業,全國養豬戶減少到4000萬戶----可見在此次環保環保風暴中小散戶損失慘重。
前期條件不夠優越很多小散戶在應對豬病方面遠不及規模豬場,豬病預防和處理方面也是一知半解,這將無形中增加了小散戶的養殖風險。
大企業布局打壓散戶養殖、飼料企業的大佬們趁著形式大好紛紛發布養殖計劃,動輒上百萬頭的生豬養殖計劃層出不窮。
然而所有的事情都是雙面性的,未來數以萬頭的豬被投放到市場上,加上進口豬肉也將被端上國人的餐桌,豬市將會出現另一番景象......
建議小散戶加快轉型升級到家庭農場類型,一種方式可以與大企業合作,另一種方式可以選擇幾個小散戶就近抱團取暖的模式合作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