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群眾反映稱,成都市成華區萬年場地鐵站附近農貿市場長期宰殺活禽,不僅吵鬧、污染環境,還可能傳染疾病。實際上,成都市2006年已出臺《關于禁止在中心城區進行活畜禽交易和宰殺的通告》,明令禁止三環內開展活禽宰殺。禁宰十年,為何禁而不止?記者展開了調查。
目擊 部分農貿市場 依然能宰殺活禽
8月19日下午,記者來到了萬年場地鐵站附近益群雙福農貿市場,在二樓看到了兩家現場點殺雞、鴨、鴿等活禽的攤位,一家名叫“誠信土雞”,另一家叫“林記劍閣土雞”。還沒走進這兩家攤位,一股臭氣撲鼻而來。“誠信土雞”門口放著一個三層鐵籠子,養著6只活鴨、七八只活雞,還有不少鴿子和兔子。動物糞便直接排在籠子里,惡臭熏人。籠子旁邊不到兩米的地方,有一個冒著熱氣的塑料盆,里面裝滿剛拔下來的雞毛,和散落的糞便混雜在一起。“林記劍閣土雞”的情況也大體如此。
見記者,“誠信土雞”中年女老板滿臉堆笑,“買雞還是買鴨嘛,可以點殺。”女老板介紹,最近天氣熱,點殺生意很好,今天上午已殺了6只,一天大概能殺十來只。旁邊正在點殺雞的顧客也說:“冷鮮雞不一定新鮮,還是現場點殺放心。”
2006年,成都市出臺“禁宰令”,成都中心城區三環路以內的市場、餐飲飯店,禁止雞、鴨、鵝、肉鴿、鵪鶉、兔等活禽交易和宰殺。但十年過去,成都“禁宰令”執行并不徹底。
記者又先后來到錦江區爵版街、成華區菽鄉里巷、金牛區育英南路,都發現有公開點殺活禽的商戶。
家住菽鄉里“劍閣土雞”店旁邊的劉女士說,自己雖然住在三樓,已快被樓下的活禽點殺“折騰瘋了”。每天早上五點多,樓下的雞開始打鳴,吵得無法入睡;一下樓,雞毛鴨毛等垃圾滿地都是,活禽糞便更是臭得“周末都不想在家里待”;遇到下雨,雞血、鴨血就順著街道四處流。
調查 “禁宰辦”已撤銷牽頭部門不負責具體監管
成都市“禁宰令”主要是為了減少市民接觸活禽的機會,減少禽流感疫病向人類傳播的途徑,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發生。
實際上,對于“禁宰令”禁而不止的情況,相關管理者并非一無所知。
就“益群雙福農貿市場存在活禽點殺情況”一事,記者采訪了成華區萬年場街道辦。街道辦城市管理科科長鄭鋼表示,這兩家店是今年4月開始在市場內宰殺活禽的,街道辦巡查發現后,已經勸導過兩次,每次勸導后,對方會收斂一兩個星期,之后又繼續宰殺。
為何禁而不止?鄭鋼分析認為:有需求、有利益、意識不夠、監管難。他解釋說,受傳統飲食習慣影響,很多居民喜歡購買活禽,活禽宰殺存在大量消費需求;宰殺活禽成本低,這也是禁而不止的重要因素;很多居民對非法活禽交易危害性認識不充分,對攤販抱有同情心理,給城管執法部門帶來很大壓力;還有些商家藏在小區里的家中宰殺賣,城管根本監管不到。
10年前“禁宰令”出臺時,成都專門成立了“禁宰工作領導小組”,農業、工商、衛生、城管等部門參與管理。截止到2006年8月20日,成都市累計關閉活畜禽交易和宰殺點829戶。但10年過去,“禁宰辦”抽調的工作人員早已回原單位了,這個臨時機構已撤銷。
就“如何監管活禽宰殺”記者多次聯系成都市農委和市城管委。市農委相關工作人員認為,農委是負責禁宰工作的組織協調,沒有負責具體監管,如何監管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而市城管委則以“不是業務主體、當年也不是牽頭部門”為由婉拒了采訪。
隨后記者又聯系了市工商局和市衛生計生委,兩個單位的工作人員都讓記者撥打不同的舉報熱線12315和12320,接線工作人員把具體情況通知了違規商販所屬轄區的街道辦。轉了一圈后,所有的監管責任又落在了街道辦。而當年一系列涉及“禁宰令”的監管文件里并沒有明確街道辦的職責,所以街道辦在監管過程中也困難重重。
專家觀點PK活禽冷鮮肉更安全
四川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胡濱認為,冷鮮肉安全衛生、質量好,是肉品加工發展的方向。冷鮮肉與活禽相比,口感上并不遜色,還有嚴格的檢驗檢疫,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剛屠宰加工的熱鮮肉溫度一般在30℃-40℃,是微生物病菌繁殖的最佳溫度,微生物病菌繁殖可引起人畜共患病和畜禽傳染病的傳播,從這個意義上講,小作坊式的宰殺活禽,鮮肉被微生物、病菌感染的機會更大。而冷鮮肉一般是規模化生產,能將熱鮮肉迅速降溫,從40℃降至0℃-4℃,而0℃-4℃不適于一般微生物病菌的生長繁殖,大大減少了疾病傳播概率,因而冷鮮肉比熱鮮肉更加安全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