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上第一個用人工培植的肉類做出的漢堡在美國誕生,當時這些肉由動物細胞樣品培育而來,最后長成可以食用的組織。當時,這種肉吃起來可能不太對勁,而且造價高昂,一個用這種方式制造的漢堡需要耗費33萬美元(約合220萬人民幣)。
盡管漢堡的味道并沒有引來排山倒海的贊美,但如何監管這些人工培植的肉類卻引起了公眾激烈的爭論。由哪些機構來監管人工培植的肉類,監管規則如何制定,依據是什么等問題都急需解決。
目前,市場上還未開始販賣這些人工培植的肉類。不過,技術和成本問題正得到解決,實驗室肉制品有可能將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之一
《科學》雜志稱,美國已經有一些初創公司和其他地區的公司開始嘗試大規模生產這些肉類。比如,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灣區, Memphis Meats 公司希望在未來5年能在貨架上出售自己人工培植的肉丸、熱狗和香腸。另一家名為Perfect Day的公司更為激進,希望能在2017年底就在自家貨架上擺上這類產品。
從美國歷史來看,美國農業部門(USDA)監管肉類、家禽和雞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負責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同時FDA還監管由人類組織、血液、細胞、基因生產的食品或藥物。但新興的人工培植肉可能并不適用上述的監管規則。
為了能更好地監管這些肉類。白宮去年發布了最新的手冊和詳細的檢查細則,指導美國機構來監管農業生物技術。美國國家科學工程院、華盛頓特區的醫療機構正在廣泛地學習,希望能給未來生物技術的發展和規則制定邊界。兩個機構的報告將在今年年末向公眾公布。
除了政府部門的努力外,產業的領導者也在想辦法讓人工培植的肉類產品能符合監管的要求。其中的一個辦法是,向監管部門展示自己的產品和已有的食品一樣安全,目前這樣的測試沒有任何障礙。“大多數的食品監管方法是讓新產品劃入已經被認可的產品行列,這樣就能證明自己的安全。”非盈利機構New Harvest首席執行官Isha Datar在接受《科學》雜志采訪時說。
許多公司都采用了這樣的方法,他們用細胞和其他生物技術來生產酶、蛋白質加入到食品中,杜邦生物科學工業高級負責人Vincent Sewalt說。舉例來說,酵母可以用來生產特殊的淀粉酶,加入到食品中后能延長食物的新鮮度。這樣的食品添加劑需要FDA的允許。為了能達到FDA的標準,在行業中,公司同常會選擇那些已知是無害無毒的細菌,然后用這些細菌來產生他們的產品。
但對于人工培育的肉類監管可能會更復雜一些。因為這些肉類的培植依靠地是從動物肌肉上分離出來的細胞。它們既不是動物類食品,也不是食品添加劑,也能很難算是食物。
“這是未被標注的領域。”好食品機構負責人Nicole Negowetti在接受《科學》采訪時說,“我認為,USDA的規則適用于動物類食品,所以人工培植肉類并不符合他們的監管。”
Negowetti認為,人工培植的肉類仍超出了FDA的監管,原因是,FDA監管包含人類細胞組織的產品,但人工培植的肉類并非來源于人類。
這樣一來,人工培植的肉類變成了不受兩個政府部門監管的食品。從美國方面看,目前的監管仍無清晰的界限,如何保障這類食品的安全還是個待解問題。但已經有人建議,重新設立新的機構對這類食品進行監管,這或許是個可行的辦法。所鑒別。可嘆的是,這也是全國養豬業的普遍現象和典型代表。可悲的是,我們廣大養殖企業,特別是農民兄弟,賺錢實在辛苦,還要時不時地挨上這么幾刀,往往自己還蒙在鼓里,血淋淋的損失啊!可恨的是,如果那些所謂的專家不懂,不知者不怪,為了賺錢瞎忽悠,尚可原諒。若是明知而為,那就是圖財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