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政策的出臺和規模化養殖的推動,養豬變得不那么容易。
生豬養殖門檻越來越高
“不好好讀書就回家養豬”,這句玩笑話是過去人們常掛在口中的,側面暴露出的是養豬行業進入門檻低的狀況。在傳統印象中,想養豬確實很簡單,采購幾頭崽豬,租個場地鋪好水泥就能開始。然而,隨著第三輪豬周期的結束,國家環保政策的出臺和規模化養殖的推動,養豬變得不那么容易,其中除了技術、資金的制約,更重要的還有環保要求了。
中國經濟一直有著“豬肉價格癥結”一說,如今,養豬業也有了高門檻,是什么促使著它的轉型,又會給生豬養殖帶來哪些影響?
這樣的雙層豬舍一共可以容納千頭生豬,并且配備了完善的排污系統。
規模化養殖投入大
永福縣養殖戶周慶華于2014年開始投產生豬養殖,因為看好豬肉需求,盡管位于豬肉價格低迷期,還是投資建設了十棟豬舍。
“前期投建了十棟豬舍,因為是跟公司合作的形式,崽豬、飼料和技術指導都是公司提供,自己就是負責飼養環節,每頭豬成本大概800元到1000元。”周慶華說,“算下來,兩層樓的單棟豬舍投入大概在140萬這個幅度。”
同樣于2014年進入行業的養殖戶毛元芬也有著不菲的前期投入,因為是自繁自養模式,第一批她采購了400頭豬,加上建廠的成本,大概投資了80萬元。“現在的養殖已經與傳統生豬養殖不同了,沒有幾十萬一般進不來。”毛元芬說,“雖然第一批出欄是虧損的,但是幸虧當時有政府的補貼,挽回了部分損失。”
規模化養殖好處在永福得到體現。今年第一季度,永福出欄生豬7.42萬頭,同比增長0.27%,成為全區唯一正增長的縣區,這樣穩定的數據正是得益于近年來永福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增加。“目前全縣存欄1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場537個,占全縣生豬出欄量的87.8%。”永福縣畜牧站副站長蔣申紅告訴記者,“因為有著存欄量的要求,在前期的資金投入上就明顯區別于傳統生豬養殖。”
據桂林市水產畜牧獸醫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桂林市統計的肉食品提供占比中,規模化養豬戶占比達到了55%,這樣的逆襲大概從2013年開始,每年以2到3個百分點增長著。
生豬養殖業有了環保門檻
如果說規模化養殖只是產業數量上的要求,從2014年開始實施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以及新環保法的出臺,則直接給生豬養殖業設置了更高的環保門檻。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規定,各地區政府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同時提出新建、改建、擴建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符合畜牧業發展規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周慶華新建的豬舍完全按照環保要求建設,這一塊的投入大大增加了養豬業的準入門檻。“一棟豬舍的投入就是40到50萬,加上雨污設備、廢物處理等,每棟豬舍要多投入5萬左右。”而毛元芬也表示,為了達到環評,增加了不少投入,“有些設備是要后來一點一點投進去,規模越大,對環保這塊把控要更嚴,投入更多。”
這樣規模的投入,即將成為行業準入最基本的門檻。
2016年4月,桂林市下發了關于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決定用三年時間實現全市禁養區內的畜禽規模養殖場全部搬遷或依法關閉、轉產,同時到2020年,規模養殖場均需建有與糞污產生量相匹配的處理設施和利用設施。
“按照條例,要求規模化養殖場都要實現雨污分離、糞污處理,并符合環評要求。”蔣申紅說,“新建的豬舍基本都是按要求來建立,原來的養殖場也正在慢慢轉變過來。”
毛元芬正在打開豬舍的地暖設備。
行業洗牌處于關鍵階段
在生豬養殖產業往規模化、生態化的發展進程中,政策調整和市場都在起著作用。
2015年3月,在經歷了漫長的豬肉價格低迷期后,大多數生豬散養戶被迫退出市場,僅去年一年全國就有500萬散戶離開生豬養殖業。同時,政策對于規模養殖戶的幫扶與補貼,讓規模場得以在豬周期內存活下來。
摸透了門道,毛元芬現在講起養豬來頭頭是道。今年初她又新建了三棟豬舍,懷孕和待產的母豬、崽豬都有了自己的“房間”。這些房間配備了滴管、空調,甚至還有地暖設備。“豬舍的溫度常年控制在28攝氏度到30攝氏度之間,比較適合生豬生長。如果不做規模,設備想投都沒法投。”毛元芬說,而有了科學的養殖,每頭豬在凈利潤上都有了不小的提高,“現在豬價高,利潤差不多能達到1000元,而且每頭豬出欄重量也普遍比較高,一些散戶可能要7元多才能保本,我6元多就可以了。”
桂林市水產畜牧獸醫局總獸醫師蔣福信表示,在一系列的結構調整下,這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已經到了關鍵階段。“逐步的升級走向規模其實是一個發展趨勢,傳統的養殖業因為環保的要求,已經不可能低價進入,而同時,規模場因為降低了養殖成本,有著更強的抗風險壓力。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下,想留在這個產業,基本都面臨轉型。”
有望走出“豬周期”怪圈
作為國人食用量最大的肉類,豬肉價格的波動不僅在統計學上影響著CPI的走勢,也直接影響著市民的物價體驗。然而,在過去的豬市中,以三年為周期的價格波動幾乎成了規律,更被形象地稱為“豬周期”。現在,轉型后的養殖產業或許有望破除“豬周期”的怪圈。
“今年的豬肉價格上漲持續得異常久,很可能是前幾年連年虧損的豬市淘汰了的散戶還沒有進入行業導致的。”周慶華說。在原來,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賠幾乎成了行業規律,而這期豬肉價格回升已經從去年3月持續至今,過年后都只漲不跌。
“豬周期成因復雜,市場盲目投入可以算是原因之一。以往的養殖戶往往看到價格上漲,就盲目擴大產能,價格一跌,就慘淡退出市場。”蔣福信說,“但是隨著近年來規模化養殖的成型,每年的存欄和出欄量都有了供應的保障,又因為資金、環保等門檻的限制,使得進入行業變得不這么容易,一來一回,很有可能以后產業能走出豬周期這樣的怪圈。”
以永福為例,從2014年開始對規模化養殖戶的政策扶持已經開始收緊,大多數養殖戶通過提高養殖技術獲得盈利,脫離了政府提供的“奶瓶”。
養殖戶周慶華投入40多萬購置了豬糞便處理設備,使其發酵制成有機肥,變廢為寶。“現在產品已經出來了。以前豬糞都是隨意堆放,環保意識淡薄。在沒有經過發酵的情況下又會燒苗,所以很難處理。”周慶華說,現在通過引進設備,在有效處理豬糞排污的同時,售賣有機肥也即將成為他的第二產業。
“雖然進入行業成本加大,但是通過生態養殖和科學技術,產出效益也在增加,養殖戶還能發展延伸產業,行業的走勢會越來越規范和健康。”蔣申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