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鵝,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還屬于散養的印象,但據了解,目前也有不少企業嘗試集約化飼養。然而相比于豬和雞完善的飼養標準,鵝顯得寒磣很多。那么鵝的營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2016年9月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中國畜牧獸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上,揚州大學教授王志躍分享鵝的營養需要的研究。
揚州大學教授王志躍
我國是世界上養鵝數量最多的國家,飼養量與出欄量占世界90%左右。近年來我國鵝的存欄量為2-2.2億只,年出欄量4.5-5.5億只,鵝肉產量約200萬噸,羽絨3萬噸左右。作為中國家禽特色代表的鵝,遺傳資源非常豐富,體型區間從四五斤到十幾斤,產蛋區間從十幾枚到上百枚,也有很多培育的品種和配套系。
我國養鵝區域明顯。四川、江蘇、吉林、廣東、黑龍江、遼寧、安徽、江西、山東、湖南等13個省市區,占全國總出欄量的90%以上。北方養鵝、南方吃鵝的情況依然存在,羽色對消費的影響表現突出。據了解,很多地區鵝的消費供不應求,價格也較高,有往高端肉發展的潛力。
雖然我國養鵝量非常大,但也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如下:
1、鵝季節性繁殖與繁殖效率低。我國肉鵝繁殖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就巢性,不能連續性生產。肉鵝繁殖性能低,一些品種年產蛋不足40個,且個體差異大,在400只鵝的試驗中,產蛋量在0-116個之間分布,存在表現優異的個體,也存在平庸的個體。鵝對配偶的選擇性較強,公鵝的生殖器發育不全者也較多。
個體差異明顯
2、養殖模式與環境控制水平相對落后。我國鵝集約化養殖比例較低,小規模農戶分散養殖比例較大。鵝養殖主要采用依傍水域的放牧飼養、半放牧飼養或圈養,易對周邊水域造成污染。養殖設備簡陋、飼養環境差,易導致傳染病暴發。
3、疫病防控壓力大,疫苗缺乏。相比于雞疫苗的全面,鵝病的疫苗種類缺乏,且研究不足。散養的飼養環境也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播。
4、飼料營養研究薄弱。鵝營養需要、生理生化研究少,我國尚未制定鵝的飼養標準,營養價值評定也尚未開展,牧草的平衡供應和利用技術也不夠成熟。飼料配方設計缺乏依據,多根據經驗或引用雞的標準等。
限于技術原因,孵化仍采用攤床孵化
5、產品加工相對滯后。產品較為單一、雷同、傳統,檔次也低,生產規模小,大部分仍以傳統的手工作坊式加工生產為主,附加值不高。缺乏龍頭企業支撐,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質量監控體系有待加強。
為此,揚州大學聯合江蘇立華等企業對鵝的營養需要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也得到階段性的成果。王志躍介紹,全程網上平養可加快鵝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噴水可以提高羽絨質量,但不宜過多,太多會影響飼料報酬。以揚州白鵝這種中型鵝為例,他還介紹了集約化養鵝的技術和營養需要,營養需要見下圖。
中型鵝的飼養標準
非常規日糧對鵝的消化研究也有涉及,如DDGS的添加量應不多于30%、蠶沙添加量應少于6%、木薯渣應不高于18%、整粒玉米能顯著提高鵝的飼料轉化率、建議稻谷和稻殼以大顆粒的形式添加到仔鵝日糧中等等。他認為,鵝飼料配制應遵循“低濃度、低容重”的理念,鵝對飼料中粗纖維的利用率不顯著高于其他家禽,其對含較高粗纖維飼料的有效利用在于其消化道排空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