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和新城疫是影響家禽業危害最嚴重的兩個疾病,相比非常受關注的H5亞型禽流感,H9亞型并未很重視,與新城疫的防控形勢似乎都是一片大好。事實真的如此嗎?2016年9月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中國畜牧獸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金華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丁鏟表示,H9亞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都出現新變化,需要特別關注。
劉金華:G57成為H9N2流行毒株
H9N2病毒是多種新型流感病毒的“母病毒”,在新型禽流感病毒的產生中發揮重要作用,流行性更廣,對雞的危害性增強。不僅H9N2,含H9N2病毒基因的新病毒對哺乳動物的感染性也在增強,公共衛生學意義越來越明顯。從調查的1975個免疫流感的雞場中,有32.25%的雞場分離到H9N2禽流感,平均分離率逐年增高,2013年到最高。而其病毒基因的多樣性變化下降,劉金華分析,這表明最近幾年流行的都是類似的毒株,即G57是優勢毒株。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金華
G57毒株自2007年后,逐漸在家禽、野禽中形成傳播。為什么會流行?劉金華分析表示,G57基因型病毒抗原性發生了變異,與傳統H9疫苗抗原性存在較大差異,且G57病毒無論在低抗體水平還是高抗體水平下都可以良好生長,致病力有所增強。2015年H9N2亞型禽流感的特點也說明了這種變化。
G57成為流行毒株
這種毒力增強的主要原因是血凝素裂解活性的提高、神經氨酸酶活性的增強以及G1-like M基因替換了BJ/94-like M基因。G1-like M基因在雞群中呈逐年優勢流行,在感染早期顯著增強了H9N2病毒的基因組轉錄水平,增強了病毒的蛋白表達水平,并將病毒形狀由絲狀變為球形進而更容易流行。
劉金華強調,H9亞型禽流感滅活油乳劑疫苗能后刺激機體產生抗體,但不能提供粘膜免疫保護,研發粘膜免疫疫苗具有重要作用。
丁鏟:Class I可能會引起新的基因型新城疫暴發
新城疫曾經是我國家禽業的頭號疾病,但隨著禽流感的強勢篡位,新城疫退居二線,且因為疫苗防控效果的良好,漸漸不受關注。但新城疫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布極為廣泛,仍需要重視。
從臨床病料中檢測到,新城疫的強毒分離率近幾年來呈現斷崖式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是好事。丁鏟表示,有蛋雞場至120日齡的免疫程序中,共免疫17次疫苗,其中有10次為新城疫,或含有新城疫的聯苗,而同期禽流感只免疫3次。中國雞場的新城疫免疫壓力巨大,免疫次數過多,“疫苗過度免疫會導致免疫疲勞”。
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丁鏟
新城疫的分離率發生大的變化,健康雞群中Class I型越來越多。他介紹,新城疫病毒主要分為Class I型和Class II型,區別是基因組長度的不同。由于新城疫疫苗的過度使用,Class II受到空前的壓制,使雞群中Class I病毒成為優勢基因型。
目前世界范圍內流行的新城疫強毒株和疫苗株大都屬于Class II型,極少屬于Class I 型,Class II型新城疫病毒包括了傳統意義上的所有新城疫病毒毒株類型,有強毒也有弱毒,Class I除了9a5b、JS10a10以外都是弱毒。但1990年愛爾蘭發生了Class I強毒引發的新城疫在雞群中暴發的案例,類似的情況在澳大利亞也有發生,可見Class I型新城疫也可引起強毒暴發。Class I也存在于野鳥中,因此候鳥的遷徙可造成該基因型的傳播。
在氣囊中傳代,Class I毒株毒株變強
Class I毒株在雞胚中傳代,毒力無變化,但在雞氣囊中傳代9-10代后毒力變強,復制速度更快。值得注意的是,水禽源Class I無毒株通過雞體多次傳代后會突變成高致病性病毒。Class I無毒株這種能以漸進方式在雞的體內突變成強毒的能力,可能會引起新的基因型新城疫暴發。
丁鏟分析了屬于Class I強毒的JS10毒株與傳統La Sota株(Class II)的異同。他發現,兩者的抗原性差異顯著,La Sota株對Class I強毒的中和能力低于對Class II強毒的100倍以上,對Class I保護率低下,現有的疫苗并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