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選育出了大量優秀的地方畜禽品種,并廣泛應用于畜牧業生產,對于滿足生產生活所需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關于畜禽品種的記述散見于浩如煙海的古代史志典籍中。早在北魏時期《齊民要術》,就對當時我國北方地區的馬和羊品種及其飼養技術方法做了介紹,對后世養馬業、養羊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系統全面地開展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研究工作,還是在20世紀70、80年代,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展了畜禽品種資源調查,并于20世紀80年中期陸續出版了豬、家禽、牛、羊和馬等5卷《中國家畜家禽品種志》。
畜禽遺傳資源是可變資源,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畜產品市場需求不斷變化,我國畜牧業發展方式和生產水平經歷質的飛躍,畜禽遺傳資源狀況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此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畜禽遺傳資源認識的不斷深化,畜禽遺傳資源研究領域的一些新發現和新成果,急需收集、整理、歸納和總結。2006年農業部正式印發《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實施方案》,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工作全面啟動。歷時6年,完成調查工作,并于2012年出版了《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該志書共分七卷,530多萬字,圖片2100多張。其中,《蜜蜂志》和《特種畜禽志》為國內首次出版。志書資料詳實、數據可靠,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突出權威性、科學性,彰顯時代特色,深受業界好評,于2013年獲證第三屆中國政府圖書獎,是該獎設立以來第一部獲此殊榮的畜牧類專著。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留下了“缺憾”:我國藏區畜禽遺傳資源豐富,以牛、羊等尤為豐富,但由于交通條件等因素的限制,未能獲得全面而詳細的調查資料。為彌補缺憾,徹底摸清資源家底,實現資源調查的全覆蓋,全國畜牧總站(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于2015年啟動了藏區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調查的目標是在我國藏區內開展一次系統的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全面深入地查清我國藏區范圍內牛、羊及蜜蜂等主要畜禽遺傳資源的分類、特性等主要內容,解決我國藏區畜禽遺傳資源存在的“收集不全面,評價不系統,分析不透徹”,“同種異名”現象的存在。為全面準確掌握我國藏區畜禽遺傳資源情況,積極保護畜禽遺傳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畜禽遺傳資源,為培育畜禽新品種提供有效信息,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調查的基礎上,出版《中國藏區主要畜禽遺傳資源志書》。調查區域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甘肅省等5省區。
藏區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啟動以來,藏區5個省區高度重視,專家大力支持,進展順利。今年上半年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了藏區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工作組和專家組,制定了調查方案和技術規則,相關省區也配備了較強的技術力量,提供了較為堅實的條件保障。二是5個省區畜牧部門開展了宣傳和動員工作,在充分調研和聽取基層意見的基礎上,基本確定了本省的調查重點。三是各專家組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深入藏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截至目前,蜜蜂組完成了現場調查和采樣工作,正在進行資料整理和實驗室分析;牦牛組已經完成了四川“昌臺牦牛”、西藏“類烏齊牦牛”和青海“環湖牦牛”的現場鑒定;羊組完成了調查方案和調查提綱,確定了重點調查品種。
藏區資源調查作為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已經寫入了《農業部關于促進現代畜禽種業發展的意見》,各省畜牧主管部門對此高度重視。5省區參與調查的畜牧科技工作者也表示一定要協同努力,高質量地完成藏區資源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