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以種養結合為核心,以治理和利用并重為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六種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有效地解決了畜禽規模養殖的排泄物治理問題。
一、“豬-沼-果”循環模式。在長沙、趙家等柑桔重點鄉鎮,根據果園規模配套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和沼氣池,開展“沼液、沼氣和沼肥”的綜合利用,建成獨具特色的“豬沼果五個一”工程,即:一個果園,一座房,一池沼氣,一欄豬,配套鋪設一套灌溉管網。典型的如長沙鎮福城村福旺養殖場,建沼氣池400立方米,糞便發酵池500立方米,沼液氧化池150立方米,糞污循環利用管網1000米,年出欄生豬3000頭,該場所產生豬糞經過沼氣工程處理,沼液通過管網設施轉運到果園(農田)使用,保障了1000多畝柑桔園的肥源,惠及農戶16戶。
二、“豬-沼-菜”循環模式。主要在竹溪、厚壩、臨江等蔬菜基地周邊,根據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基地的規模,確定養殖場的選址和規模,做到附近的蔬菜基地完全有能力消納養殖場產生的糞便、污水。如臨江鎮復楊村村民王巨能有一個400頭養豬場,建沼氣池100立方米,糞便經發酵、沼氣池無害化處理后,作為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種菜14畝,今年出售生豬和蔬菜已獲利12萬元。該模式在全區蔬菜基地廣泛推廣,覆蓋127個年出欄300頭以上養殖場,年出欄生豬近10萬頭,養殖糞污就地直接施用到蔬菜地等種植業,綜合利用面積達2萬畝。
三、區域配套、循環共生模式。主要對資金、技術實力比較雄厚的大型養殖場,配套一定面積的綜合性農、林、漁業生產區域,通過生物工程處理方式,將畜禽糞便分別轉化成有機肥料、生物蛋白、沼氣能源等,配套用于周邊的種養殖業,實現局部區域內資源循環、生態平衡。如開州區山川牧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20畝,修建山羊圈舍2500平方米、配套建沼氣池500立方,羊糞沼氣處理后采取沼渣、沼液干清分離,沼液通過管網施用到牧草地,沼渣運輸到多功能的蓮藕種植及魚、鰍魚、鱉養殖循環池,實行“羊-沼-草-羊”、“羊-沼-魚”、 羊-沼-鰍魚-鱉”、“羊-沼-藕”模式,發展牧草200畝、蓮藕140畝、養魚(鱉)200畝,農牧結合,互惠共利,既解決了公司種植牧草、蓮藕、蔬菜有機肥需求的難題,又通過生物鏈突破了喂養魚(鱉)的矛盾,呈現出“魚肥、蓮美、草豐、羊旺”的生態良性循環。
四、“秸稈-飼料-養牛”循環模式。重慶旭暉牧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農作物秸稈-青貯-飼養山羊-糞便沼氣-農作物”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年可消耗作物秸稈和青飼料100余噸,基本上能將周邊農戶的菜葉、秸桿消耗掉,同時將處理后的羊糞(水)施用到附近300畝果園、200畝菜園,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和農業廢棄物的多層次利用,并展現出“秸稈資源化,能源清潔化,人居環境衛生化,村容村貌整潔化”的美好前景。
五、生物發酵、“零排放”模式。主要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域、居民聚集區域及場鎮周邊等環境要求高、環保敏感的區域和高山水源匱乏區、高海拔地區,大力推廣生物發酵舍零排放技術,將傳統集約化養豬糞便的污染處理問題提前在養殖生產環節進行消納處理,既實現畜禽糞便的零排放,又使有機物還田用于種植業,達到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目前,全區已建成13家“零排放”養豬場,建成發酵床面積近4600平方米,養豬數量達到5000多頭。
六、種草養畜、過腹還田模式。依托蛋雞養殖基地和“滄海桑田”工程,按照草、畜、圈、池的配套要求,在白鶴街道、渠口鎮等地發展了一批種草(桑)養畜(禽)示范戶,起到了良好的以草(桑)增畜(禽)、以草(桑)換肉(蛋)、以草(桑)保水土的效應。九龍山鎮青云村養兔大戶李建,建標準化水泥預制件組裝兔籠1600孔、沼氣池200立方米,種植黑麥草10畝,養殖肉兔1.5萬只,今年采取“兔-沼-草-兔”的種草養兔模式實現收入13萬元;渠口鎮綠旺養殖場,今年采用海田公司提供的飼料桑喂蛋雞1.6萬只,實現養殖收入15萬元,踩出了一條“種桑保生態、養畜富移民”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