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奶業20強(D20)峰會在河北石家莊召開,來自中國乳業前20強企業的代表、行業專家和農業部相關領導共聚一堂,為中國奶業發展建言獻策。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乳業應該回歸本源,從最基本的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做起,大力發展全產業鏈模式。
苜蓿,一種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的優良牧草,因其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好、產量高,營養豐富,被稱為“牧草之王”。用苜蓿等優質牧草、全株青貯和精飼料搭配成科學合理的奶牛日糧,不僅改善了奶牛采食量、產奶量和生鮮乳質量,同時也是我國奶業節本增效的重要途徑。可以說,優質牧草的發展,尤其是苜蓿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奶業目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千里不運糧,百里不調草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英俊曾談到,“中國牧草生產面臨著認識不足、定位不準、重視不夠;種養分離、草畜關聯度不夠;種草風險大,機械配套不足;土地資源制約等多重挑戰。”的確,目前我國的苜蓿產業市場程度小、價格波動大、區域分布不合理、缺乏規劃以及科技投入少,導致國產苜蓿質量良莠不齊,價格混亂,嚴重影響了苜蓿種植業、草食畜牧業,尤其是奶牛養殖等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發達國家,優良牧草的種植面積普遍占有很高的比例。荷蘭已有2/3的耕地用于種植優良牧草,而美國的苜蓿種植面積是僅次于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第四種種植作物,被稱為“草黃金”。
在國內,隨著人們對牛奶需求的陡增,中國奶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奶業大發展,給奶業產業鏈條上的每個環節帶來了勃勃生機。
然而,國產苜蓿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均無法滿足畜牧生產的需要。中國的飼草缺口正在逐年擴大。目前,我國75%以上地區的牲畜冬季缺草。為滿足奶業發展對苜蓿的需要,許多規模化牧場花高價進口苜蓿,而且價格不斷上漲。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的統計,2015年中國進口苜蓿量總計121.34萬噸,同比增37.18%,而據2010年世界貿易統計總覽的記載,2007年-2008年中國進口苜蓿量分別僅為2160噸和19798噸;2015年苜蓿進口額總計4.69億美元,同比上漲36.85%,而近年進口價格始終維持300-400美金/噸的高位水平。美國成為中國進口苜蓿第一來源國,2015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苜蓿量達104.47萬噸,占總苜蓿進口量約86%。
苜蓿產業春風不斷
既要解決奶牛的“口糧”,又要解決人畜爭糧和土地資源緊張的矛盾,這意味著,通過糧改飼,發展種養結合,優化土地資源利用,并大力發展優質苜蓿種植和生產,迫在眉睫。
201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以及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當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在黑龍江、內蒙古等10個省區選擇30個縣開展試點,以全株青貯玉米為重點,推進草畜配套,落實糧改飼面積286萬畝,收儲優質飼草料995萬噸,超出預期目標將近1倍,實現了種養雙贏的良好效果。
2016年,糧改飼試點范圍將擴大到整個“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17個省區,增加到100個縣。目前,全國各地正在對“糧改飼”項目大力推進,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青貯玉米和紫花苜蓿等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
在此之前,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苜蓿草利好政策。從2012年起,農業部和財政部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支持高產優質苜蓿示范片區建設,重點用于推行苜蓿良種化、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改善生產條件和加強苜蓿質量管理等方面。
可以說,種植苜蓿是提高經濟效益和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一方面,種植苜蓿對奶業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因為種植苜蓿可節省水資源,改良土壤,節省耕地,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奶業科技瞄準新課題
對此,中荷奶業發展中心課題負責人建議,為提高苜蓿種植效率,政府應當創造土地置換等條件,讓農戶能夠集中連片種植苜蓿;同時,規范苜蓿種子市場,提供現代種植技術培訓,增加種植及收獲機械補貼,發展苜蓿專業種植戶,參照糧食補貼政策,實行苜蓿種植補貼。
2016年,中荷奶業發展中心課題研究小組在北京、河北、山東和內蒙古等地區啟動了一系列課題調研,調查現有的土地使用狀況,研究如何優化作物生產結構,擴大飼料種植面積。同時,利用調研過程中發現的不同飼料生產者的決策行為,探索改進其管理的方法,發掘降低奶牛飼料成本的措施,積極推進糧改飼和草畜一體化,提高奶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