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資源趨緊,環保逐漸成為“硬杠杠”,畜牧業發展迅猛的同時,如何走綠色生態之路?9月20日,在第28屆中原畜牧業交易博覽會期間舉行的生態畜牧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和政企界人士紛紛建言獻策,探討畜牧業發展趨勢、生態化處理新理念。
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我國畜牧業發展迅猛,主要畜禽飼養總規模多年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肉類總產量8625萬噸。而最近一期《世界觀察》雜志刊登的一篇題為《牲畜與氣候變化》的報告說,牲畜及其副產品實際上至少排放了325.6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占世界總排放的51%。
新形勢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在征求意見和修訂之中,對養殖場的大氣污染也要監管。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正式出臺,2017年年底前,關閉或搬遷禁養區養殖場(戶)。
此外,我國畜產品安全系數不高,瘦肉精、注水肉等問題嚴重影響人民群眾餐桌安全。畜牧業生產方式粗放,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不高,效益越來越低。
“我國的畜牧業正處在十字路口,正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教授王永芬說,畜牧業應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人與自然和諧以人為本健康型、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
生態養殖推動轉型升級
如何實現生態養殖?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保明表示,生態養殖涵蓋環境健康、動物和人的健康、產品健康,其實質就是健康養殖。
生態養殖要解決好畜禽糞便與病死畜禽尸體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養殖污水的處理、抗生素及消毒劑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
以一頭奶牛為例,一頭體重550公斤的奶牛每天大約產生30公斤糞、15公斤尿,約占體重的8%,這相當于奶牛維持需要的采食量。而奶牛產奶量越高,采食量越大,產生的糞便也越多。
隨著《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出臺,我國對養殖場環境污染問題開始全面監管。各養殖場重視糞污處理,主動尋求出路。
糞污出路在哪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施正香表示,今后發展方向應該是收集減量化、處理無害化、利用資源化。她建議通過種養結合模式來解決糞污,通過不同收集方式將糞污處理后還田應用于農業生產。
發展生態養殖業更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王永芬表示,要綜合考慮養殖業布局、規模,制定不同地區畜禽養殖總量控制策略,通過對處理運行費用補貼、以獎替補等方式給予政策扶持。
“畜牧業發展必須轉型升級,生態畜牧業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省畜牧局畜牧處處長高永革表示,我省畜牧業將以省級生態畜牧業示范市、示范場、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項目等為抓手,通過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示范引領,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記者劉紅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