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一豬肉消費大國,中國人民每年大約要消耗掉全世界一半左右的豬肉,所以豬肉對于我中華民族而言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的。許多人也表示,如今的豬肉不如小時候那么好吃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普羅大眾有這樣的感覺的呢?
首先,這肯定不完全是心理因素的問題,因為在這十多年的時間里光是喂養方式上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小時候我們村里很多人都養豬,包括我們家每年也會養上兩頭。那時候的豬從小豬仔養到被屠宰一般需要一年多的時間,而且家里面往往也不會把豬養得太大,180斤左右就出欄屠宰了。而現在的豬則一般要養到220斤才開始出欄。特別是在今年仔豬價格過高的情況下,為了保障養殖利潤,許多養豬場都把豬養得很大,甚至有大批三百斤以上的牛豬!
盡管豬在220斤的體重被稱之為理論上性價比最高的出欄體重,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會影響到肉的口感。任何動物基本上都是越老口感越差,不然烤乳豬的價格也不會賣的那么貴了。所以,豬的出欄體重變大肯定是影響肉質的一大原因。
其次,如今的喂養方式與過去也有著很大的差別。今天賺錢的養豬場大部分都是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養殖者從個人變成了商人、老板,商人肯定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怎么著可以讓豬快些長肉快點出欄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現在的很多豬飼料都添加了催肥、促生長的添加劑,盡管大多數添加劑也是法律之內允許的,不會對人體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影響豬肉的口感那是一定的。
而過去的個人養豬多半是為了自家吃肉,喂豬主要是用家里的剩飯比如饅頭、玉米粥等(區別今天的泔水豬,今天的泔水豬很多用的都是飯店里的剩菜剩飯,極為不衛生。不僅會導致豬患病,還會影響到豬肉的口感),此外就是各種各樣的豬草、野菜等。筆者小時候就沒少去地里割野菜給豬食用,那時候四區八縣也很難找到一個賣飼料的。
飼喂方式的不同也使得出欄時間的長短有著比較大的差異,今天養一頭豬的出欄時間大約只是過去一頭豬出欄時間的三分之一。這肯定會影響到豬的脂肪積累,以及肉質口感。
還有就是豬的品種,小時候養的豬多是我國的地方品種,雖然那些品種長得慢、瘦肉率低、屠宰率低,但是好在肉質細嫩可口。而如今的豬則多是外三元、內三元等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的雜交豬。這些品種的豬經濟價值肯定高于地方豬,但是說到肉質口感那就大為不如了。
此外,心理因素也是影響豬肉口感的原因之一。古人有句話叫做:餓了吃糠甜似蜜,不餓吃蜜也不甜。小時候盡管豬肉比較便宜,但是家里收入很少,每年也吃不到幾回肉。而現在豬肉則成了普通家庭的必備品,吃得多了自然也就覺得不好吃了。我相信即便今天的豬肉品質不如十多年前,但是如果弄兩斤穿越到過去的話,大部分人依然會吃得很香,而不會去計較它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