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畜群結構、拉長產業鏈條、與電商合作、完備物流渠道和配送條件……
正在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包頭國際牛羊肉產業大會吸引許多畜牧人的目光。此間舉行的“2016國際牛羊產業發展極致峰會”上,諸多行業“領頭羊”聚首暢談中國牛羊肉產業。核心是供給側結構改革。
中新社記者發現,牛羊肉產業的供給側改革“用力很猛”。但與“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所相悖的,是它似乎并不打算去產能。
“牛羊肉消費持續增長,且需求增長快于生產,預計2024年牛肉供需缺口在50萬噸左右,羊肉缺口約30萬噸。”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高觀表示,雖然市場空間大,但肉價不穩定,尤其2016年以來更是持續走低。主要原因除牛羊肉產量、進口量等大幅增長外,質量問題也影響消費信心。
牛羊肉的品質一直是消費者最揪心的,同時也是生產者所最關注的。記者曾在素有“天蒼野芒見牛羊”的內蒙古大草原上采訪牧民合作社時發現,與幾十年前相比,現在的草原畜牧業不僅對畜種的品質與結構、飼養方式、營銷渠道等更為重視,還更強調“天然、健康、綠色、營養”等概念。
“我們依托于內蒙古大草原上難得的羔羊肉資源,不斷向上游產業鏈靠攏。我們與四川火鍋的最大區別就是我們的羊肉好。”小尾羊是內蒙古本土企業,他不僅肉類生產,還將“蒙派火鍋”開到了國外。其公司總裁周旭東得意道。
“優質優價應成未來趨勢。”哈斯海日汗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肉類協會常務副會長,在他看來,好食材要有優質價格,這樣才能保證牧民收入和積極性。目前當地也在通過原產地地理標志的管理和建立全產業可追溯體系來規范行業質量。
當下,由創新驅動引發整個牛羊肉產業的技術升級過程同樣引人矚目。屠宰切割用的刀具、冷柜、運輸車、甚至連包裹食品的塑料膜,都有企業致力于精益求精。“我們的液氨速凍技術在中國都是頂尖的。幾分鐘內能把肉品迅速凍結至零下196度。這對冷凍產品的質地、口味、外觀都有改善,還能延長保存期限。”北京某速凍公司的銷售顧問滕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市場細分意識不足”是以往牛羊肉產業的“短板”,而目前這一方面的改善也成果喜人。在中國·包頭國際牛羊肉產業大會的展館,冷柜中的牛羊肉種類讓記者“花了眼”。以羊肉為例,既有按產地、品種、部位細分的“基本版”,也有按煎炒悶炸鹵燉等不同用途細分出的“功能版”,還有根據不同消費能力、不同烹飪水平推出的“定制版”。
作為牛羊肉上游,餐飲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則來得更早。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分析說,自2012年中央八項規定等精神出臺,中國餐飲業早早迎來了三年的調整期,目前結構已經趨于合理。據測算,“十三五”期間產業增幅將保持在15%左右。這為原料供應企業、農牧業產業都提供了巨大的市場。“中國牛羊肉也借助于以火鍋等為主體的餐飲企業走向了國際。”
像“蒙派火鍋”起家的小尾羊也同樣細分市場,有針對年輕人聚會的“歡樂牧場”,有專供高端精品羊肉的火鍋店,還有提供蒙餐和蒙古舞歌舞表演的“蒙古大營”,也有定位城市小資的主題餐廳。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不僅是產品質量,還有從業者的思維。記者在采訪時也看到很多“新思路”,有在澳洲開牧場、把肉賣回中國的“牧牛人”,也有把精力放在平臺標準建設而非養羊的企業家……
“牧者富,食者康,善行中國夢。”閆樹春從事肉羊行業5年,目前公司產值約18億人民幣。他說,這是他現在的理想。
(烏瑤)